为切实履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职责,4月中旬以来,兴安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组织开展草原鼠害防治专项行动,通过构建“监测预警-科学防控”体系,有效遏制鼠害扩散蔓延势头,全力维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生态保障。
一、织密监测预警网络,筑牢科学防控基础
盟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站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着力构建旗县市联动、网格化监测体系。全盟依托农牧民测报员组成的基层监测队伍,综合采用地面踏查、常规调查、固定监测和路线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草原鼠害重点发生区域进行全面排查,了解鼠害发生面积、危害程度、种群密度等情况,精准掌握鼠害发生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累计投入劳力2395人(次)、技术干部334人(次)、出动车辆603辆(次)。
二、完善综合防治模式,推进绿色防控实践
全盟林草有害生物防控系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防控”理念,基于监测数据编制《2025年草原鼠害防控实施方案》,针对地上鼠,通过投放雷公藤甲素(颗粒剂)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针对地下鼠,通过运用探针定位+物理捕杀技术组合进行人工捕杀。鼠害防治行动开展以来,全盟累计储备生物制剂15.4吨、防护物资1.6万件(套),完成防治62.27万亩。
下一步,兴安盟将持续加强鼠害监测预警,定期对已防治区域开展防效调查,对需要巩固提升的区块进行靶向优化措施,不断强化专业防治力量和物资储备,将草原鼠害防治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预防在前、防控及时、灭效显著,切实筑牢草原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