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精准掌握松树钻蛀类害虫种群底数,构建科学防控体系,守护区域松林生态安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以 “四维发力” 扎实推进松树钻蛀类害虫系统调查工作,确保调查全覆盖、数据真、成果实。
一、统筹联动强保障,织密 “上下贯通” 责任网
成立盟级专项工作组,整合 6 个旗县市、五岔沟和白狼林业局森防部门、30 个基层林场及第三方社会力量,组建 60 人专业化调查队伍。创新推行 “分片包联 + 交叉复核” 责任制,明确各级主体职责,实现调查任务层层压实、责任环环相扣。同步建立 “数据汇总 + 动态分析研判” 机制,累计召开座谈交流会 9 次,实时协调解决调查难点问题,构建 “指令下传、情况上传、问题速解” 的工作闭环。
二、精准施策提效能,打造 “科技 + 实训” 支撑体系
一是制定《兴安盟松树钻蛀类害虫系统调查技术规程》,统一调查标准与操作规范,重点聚焦害虫种类、虫口密度等核心指标,同步完成害虫标本采集与被害木影像留存,确保调查数据可追溯、可核验。二是融合 “数字化 + 智能化” 技术手段,运用蛀干害虫调查系统及 APP 开展常态化调查,结合无人机航拍覆盖高海拔区域、诱捕器定点监测等方式,攻克陡峭地形调查盲区难题,大幅提升数据采集精准度。三是搭建 “专家授课 + 现场实操” 培训模式,邀请林业院校专家开展理论讲座 2 场,组织现场实训 3 次,重点讲解松树蛀干害虫生物学特性、分类特征及诱捕器布设、饵木制作等实操技能,累计培训调查人员及基层林场技术骨干 160 人次。
三、全域覆盖抓落地,构建 “空间 + 时间” 调查格局
聚焦天然次生林、人工针叶林、公益林等不同林分类型,开展拉网式排查,累计调查 10565 个小班、146.86 万亩松林,已完成全部松林面积的 95.8%。发现亚健康、不健康小班 292 个,布设详查小班 34 个,悬挂诱捕器 700 个,设置饵木 9 个,实现重点区域精准监测。紧扣害虫羽化、产卵等关键物候期,分季节开展专项调查,重点追踪天牛、小蠹等 6 类主要蛀干害虫种群动态,形成 “空间上全域覆盖、时间上全程跟踪” 的调查格局。
四、成果转化促长效,夯实 “科学防控” 工作基础
通过系统调查,已发现松树蛀干害虫 7 种,精准掌握寄主种类、分布区域及危害程度,为防控工作提供精准靶向。下一步,兴安盟将深化调查成果应用:一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害虫种类,制定差异化调查与防控方案,提升措施科学性与针对性;二是常态化开展基层技术培训,培养一批 “懂技术、会操作、能防控” 的基层骨干队伍;三是推动调查成果向常态化防控能力转化,持续巩固松林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