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作为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场,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辽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扣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决扛牢重大政治责任,坚持把绿色生态作为最大价值,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系统推进科尔沁沙地治理,探索形成了“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企业产业化投资、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技术持续化创新、成果开放化共享”的治理模式。
一、党委政府政策性推动。一是统筹谋划推进。党委、政府坚决贯彻中央、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出台了《通辽市推进“三北”工程全力打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意见》,高质量推动歼灭战治理。二是实施重点工程。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4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64.01%左右。三是加大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防沙治沙资金约7.58亿元,完成防沙治沙73.2万亩、义务植树618.34万株。
二、企业产业化投资。一是坚持治沙富民并重。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通过“反弹琵琶”实现“逆向拉动”,以经济利益杠杆撬动生态建设,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突出用好用活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建设工程资金,探索构建生态保护成效与补偿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和农牧民通过植树造林、发展特色种养项目等,有效融入治沙和生态产业链条,在治沙中致富、在致富中治沙。二是大力发展林沙产业。坚持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理念,大力发展以“塞外红”苹果、沙棘、文冠果、元宝枫、榛子、羊草等产业。全市林沙总产值达39亿元。三是加快推进风电光伏治沙。按照“风电光伏+治沙”协同发展的思路,已完成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地治理任务18.8万亩。
三、社会和农牧民市场化参与。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坚持国家生态重点工程建设与重点区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有机结合,实行“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国有企业+”的模式,充分吸纳当地农牧民特别是脱贫群众参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新格局。二是创新农牧民参与机制。大力推行以工代赈,鼓励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生态工程建设,实现“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截至目前,落实以工代赈用工27444人次,支付劳动报酬519.1万元。三是坚持科技支撑。通过自然修复和人工治理相结合、林草植被综合修复等措施对沙化土地进行综合治理,推广网格固沙、以路治沙等治沙模式,同时,将北斗直行辅助驾驶、风云等系列高分卫星监测、无人机运送稻草、飞播种草等技术与防沙治沙治理模式有机结合,全面提高防沙治沙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