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总体谋划、提出战略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山西“是拱卫京津冀和黄河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强调“要坚持把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作为谋划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不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事,坚决不能做”。
黄河奔涌,自北向南在山西境内勾勒出965公里的壮美曲线。山西省始终牢记嘱托,立足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实际行动诠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命题。
如今,从圣天湖大天鹅掠过粼粼波光到吕梁山林海绵延苍翠欲滴、从荷叶坪亚高山草甸山花娇艳到太行青龙峡飞瀑气势雄壮,山西黄河流域处处流淌生态新韵。
科学规划:筑绿色根基 护黄河安澜
“这一片种了一个月了,从这块儿我向东,你向西,在项目检查前咱们再看看有没有不合格的。”6月26日,吕梁市离石区千年水库造林项目地,瑞丰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薛羊水和社员认真查看油松、五角枫的生长情况,“以前这里虽然有水库,但山上树少,且多是杂灌木,规划种了这批树后,山上更绿了,水库也会更清澈。”
这样的场景只是山西省推进黄河流域大规模国土绿化的缩影。黄河山西段占全长的近1/5,山西省始终把生态建设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以科学绿化为遵循,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发挥“四库”功能为方向,协调推进流经县、流域区、全省域修复治理,统筹布局国土绿化、“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修复、小流域治理和矿山生态修复等项目,深入实施国家“双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湖泊库岸生态修复与整治、“三北”防护林、盐碱地治理等重大工程,健全省级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机制,全力提升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承载力。
“十四五”以来,山西省每年将70%以上的国土绿化任务向黄河流域倾斜布局,流域内累计完成营造林1491万余亩、森林抚育480余万亩,沿黄19个县(市、区)实现基本绿化。2023年底,流域内森林覆盖率达23.92%,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7个百分点。2022年—2023年,全省半数以上的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也锁定黄河流域,累计实施退化草原修复治理140万亩以上。曾经的生态脆弱区已华丽转身,成为重要生态屏障。
夏日,行进在风神山11万亩土地上,柠条、沙棘、油松等21种树木错落有致,覆盖了过去黄土高原的样貌,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92%的林草覆盖率折射出山西省20年来在流域生态治理方面的执着。
自动起落、规划航线、画面实时回传,落地中条林局段峪河林场的低空无人值守系统,使资源监管更智能。山西省不断完善“科技+生态”的创新驱动机制。利用卫星、无人机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绿化区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并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科研力量,开展苗木选育研究,培育出一批适应本地环境、耐瘠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为全省黄河流域、“三北”工程区生态修复提供了坚实的苗木基础。
位于河津市的莫底沟,曾是黄河干流附近一段千疮百孔的沟壑,5座露天矿的开采,让这里的生态遭到破坏。如今,莫底沟里,挖掘机的轰鸣声奏响生态修复旋律,新栽种的白皮松、油松、连翘等让荒地焕发勃勃生机。
为全面筑牢黄河流域绿色屏障,山西省持续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健全完善有主矿山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制度体系,压实矿山企业主体责任,构建“谁破坏、谁治理”“边开采、边修复”的新格局。省自然资源厅生态修复处处长曾波表示:“到‘十四五’末,黄河流域涉及的朔州、临汾、运城三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将实现清零。全省实施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面积将超过1万公顷。”
铁腕治污:畅碧水清流 净黄河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到山西考察调研,先后提出“一定要高度重视汾河的生态环境保护,让这条山西的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等重要指示,为山西省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汾河保护提供了根本遵循。
汾河是山西的母亲河,也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近年来,山西省牢记领袖嘱托,从《汾河流域生态修复规划(2015—2030年)》到《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从《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总体方案》到《“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以流域为单元,按照上游突出水资源保护、中游突出生态提升改造、下游突出防洪保安的理念,实施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系统治理、综合治理,补齐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汾河流域治理步入了新阶段。
记者走进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太榆退水渠水质提升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南北两岸协作,把像挂面一样又长又细的生态净化膜铺进河道里。太榆退水渠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汾河的一级支流,流经太原、晋中两市。因沿线村庄多、排污口多,河道里的上游来水、雨水、农田退水,一直是汾河水质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这是一种中空纤维膜,通过培养驯化更优质的微生物来降解消耗水中的有机物质。全长20多公里的太榆退水渠,30%以上的河道都要装上这套超级滤芯,完工后可日处理污水13万立方米,有效净化河道污水。”项目负责人位红永介绍。
“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实施以来,山西省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强化“查、测、溯、治”,统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城乡生活污染防治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高质高效实施285个子工程建设,净化黄河“毛细血管”。截至2024年底,山西省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由70.7%提升至94.7%,连续2年超过国家平均水平,汾河入黄口庙前村断面首次达到三类水质,黄河干流(山西段)连续3年保持二类及以上水质。沿汾河而下,源头碧水如镜,天光云影共徘徊;中游示范区,山水相映碧波荡漾;万荣入黄口,沃野千里生机盎然。
2025年是山西省“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收官之年。今后,山西省将持续深化综合治理,锚定水质改善目标,加强上下联动,奋力攻坚克难,加快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和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确保“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美好愿景全面实现。
健全体系:固生态红线 守黄河安宁
7月1日,骤雨初霁,宁武天池如一颗翡翠镶嵌在高山之巅。这片有着“阳旱不涸、阴霖不溢”奇观的湖泊群,部分湖泊曾因水位下降,濒临干涸。2020年,投资8000多万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启动,森林抚育、草地改良、湖泊保育等工程同步推进。如今,天池周边森林覆盖率提升至92%,黑鹳、白鹭等珍稀鸟类重新栖息,“天池霞映”盛景再现。
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直以来,山西省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为主要目标,构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格局,推进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强化生态保护监管,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高位推动。山西省全方位推进五级林长制、河湖长制实施,配套相关工作制度,实现组织体系全域覆盖。积极探索“林河联动”,完善“林长、河湖长+”,持续强化“林长、河湖长+检察长+警长”等机制,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工作局面,让“长”的作用日益凸显、“制”的效能充分释放。
坚守底线。颁布实施《山西省永久性生态公益林保护条例》《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流域内4084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和234.6万亩湿地得到立法保护。修订《山西省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印发《晋祠泉复流实施方案》,加大岩溶大泉保护及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周末的山西洪洞汾河国家湿地公园,白鹭盘旋于芦苇上,时而与水中鱼儿嬉戏;青蛙蹲伏在荷叶上,发出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市民悠闲散步,摄影爱好者则架起“长枪短炮”频频按动快门。“水质好了,鸟儿来了,休息时我最爱带孩子来这里,感受自然的美好。”洪洞市民张雁说。
扎实推进。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严格征占用林地、草原和自然保护地准入审核审批,以实现重要自然生态空间系统性保护为重点,统筹优化现有自然保护地布局,全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监管,完善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评估和预警预报等制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生物遗传资源得到全面保护。
同时,山西省还加强生态保护的区域协同合作。与陕西、内蒙古等黄河流域省份建立生态保护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开展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在晋陕大峡谷区域,与陕西联合开展湿地保护和候鸟迁徙通道修复工程,联合打击非法捕猎、破坏湿地等违法行为,共同守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守牢林草资源生态保护底线,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确保生态系统稳定。”省林草局副局长岳奎庆表示。
激活动能:兴绿色经济 促黄河振兴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引导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
近年来,山西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提升流域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黄河干流流经山西省的4市19县(市)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突出抓好生态保护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多渠道创造生态产品,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6月29日,记者走进静乐县黄金山生态经济园,空气中弥漫着沙棘与松针的清香。这片昔日的“黄土山”早已蜕变成生态林护山、经济林富民的立体生态经济带。“阴坡种沙棘,阳坡栽山杏,既能固土又能卖钱,4530亩退耕还林惠及198户村民,仅沙棘采摘一项,每人每天就能收入300元—400元。”县林业局林草事务中心主任李志忠一脸兴奋。
依托遍布三晋的经济林,山西省绿色现代产业体系日渐鲜活。在安泽县岳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提取车间里,设备每天提取的连翘苷含量比国标高4—5倍,形成“原料—提取—制剂”全链条产业。
生态旅游是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山西省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绿色产业,探索“森林康养+养老”“森林康养+中医药”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森林体验基地、森林养生基地44处,举办森林旅游节,将59个森林康养旅游点串联成10条精品线路向社会推介。目前,全省有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104家,2024年生态旅游接待游客4048万人次、总收入26.78亿元。
从高空俯瞰,运城盐湖湖面色彩不同,深浅不一,如一幅绚烂奇幻的天然画卷。通过退盐还湖、堤埝整治、湿地绿化等措施,盐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当地一张特色生态旅游名片。
改变的不只是生态产业,还有生活方式。为打造宜居、宜养城市,山西省通过建设小微绿地、口袋公园等,让人民群众共享优质生态带来的幸福生活。“这公园看着不太大,但足够我们老两口散步遛弯了。”6月20日,迎泽西大街、西矿街与千峰北路交叉处的三角地游园里,正在下棋的柴大爷乐呵呵地说。
黄河奔腾不息,见证着山西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定步伐。未来,山西将继续坚守生态保护的基准线,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书写新时代的绿色传奇。
(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