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关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地处晋陕蒙交界处,生态环境脆弱,干旱少雨、土壤贫瘠,水土流失面积一度占全县总面积的85%以上。面对严峻的生态形势,偏关县林业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积极探索创新,通过系统化推进、科学化实施、规模化作战、常态化管护、规范化管理等一系列举措,大力提升造林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偏关特色的生态建设之路。
一、系统化推进,强化统筹协调
规划引领,绘就造林蓝图。坚持高起点规划,将造林绿化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以“一张图”为引领,围绕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学布局绿化空间。按照筑牢“一道屏障”、打造“两条廊带”、靓化“四条通道”、聚焦“三个结合”、实现“三个统一”的“12433”工作思路,全力推进生态建设,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同时,制定年度造林计划,造林绿化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山头地块,科学设计造林生产时序、进度,扎实做好造林整地、上山苗木等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高质量开展春季造林。
政府主导,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县级统筹、部门协作、乡镇主抓、村级落实”的工作机制。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造林绿化工作,解决重大问题。各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林业部门负责规划设计、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财政部门保障资金投入;自然资源部门做好土地协调;交通、水利等部门结合行业特点,开展道路、河流沿线绿化。乡镇成立工作专班,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造林地块、组织施工队伍,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政策扶持,激发造林活力。出台了一系列造林绿化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造林补贴、苗木购置、抚育管护等。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整合林业重点工程、生态修复、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集中投向造林绿化。同时,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明晰林地权属,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造林绿化,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林业产业,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二、科学化实施,提升造林质量
适地适树,优化树种配置。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科学选择造林树种。严格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乔灌过渡原则,科学选择油松、云杉、山桃、山杏等乡土树种,采用乔灌搭配,统一标准绿化模式,采取适宜技术,落实到山头地块,严格按设计组织施工。
精细整地,改善立地条件。针对偏关县干旱少雨、土壤贫瘠的特点,采取多种整地方式,改善土壤结构和水分条件。针对不同地形地貌,灵活选用造林技术,立地条件较好的坡面以常规鱼鳞坑沿等高线整地,生土围堰;裸岩多、土层薄、水分条件差的坡面以石坎鱼鳞坑条状整地,就近客土回填,石片覆盖;道路建设弃碴坡面采用客土覆盖、水平阶整地,力争达到理想的施工成效。整地时间提前至造林前一年雨季或秋季进行,使土壤充分熟化、积蓄水分。
规范栽植,确保造林成活。严格按照造林技术规程进行栽植,把好苗木质量关、栽植时间关、栽植技术关。选用根系完整、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优质苗木,优先使用本地培育的苗木,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春季造林在土壤解冻后至苗木发芽前进行,秋季造林在苗木落叶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确保苗木在适宜的时间栽植。在栽植过程中,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以保墒增温。同时,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确保苗木成活。
科技支撑,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和应用抗旱造林、节水灌溉、森林病虫害防治等先进技术,提高造林绿化的科技含量。工程管理上注重规范化、标准化操作,实行领导包片、技术员蹲点、监理跟进一线工作法,全程指导服务,实时掌握施工情况,确保工程严格按设计作业,确保每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质量效果。举办林业技术培训班,对造林施工人员、护林员、林农等进行技术培训,提升基层林业技术水平。
三、规模化作战,打造绿色景观
整体推进,集中连片造林。按照“整体规划、整体治理、整体开发”的思路,以小流域为单元,集中力量开展连片成规模造林。聚焦治沙、治山、治土、治水目标,严格遵循国土空间落地上图,大规模布局、全流域造景、整区域推进,构建形成林路一体、林水互补、林景相融、林田镶嵌的生态格局。
廊道建设,打造绿色长廊。以“黄河1号旅游公路示范带”“长城1号旅游公路示范带”重点,打造“两带五区”特色义务植树认种认养基地,吸引游客参与生态建设,推出各类主题认种活动,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根据不同路段的特点和文化内涵,设计不同的绿化主题和景观节点。实施旅游公路通道两侧花卉种植项目,有效改善长城1号、黄河1号旅游公路和偏关连接线通道沿线绿化景观效果,提升我县旅游公路整体形象与品质。
创新模式,动员全民绿化。依托“全民义务植树网”平台,实现义务植树“云端尽责”。在水泉镇好汉山国土绿化造林点成功举办“黄河长城握手处·我在偏关有棵树”保护黄河认领树木志愿活动。活动在线上线下均引起强烈反响:现场认领树木600余株,新华网相关新闻报道点击量达130余万,线上认领平台访问量突破1.2万人次,目前已累计认领树木2100余株。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深化“云端+线下”融合,吸引全省乃至全国公众参与“云端认领”,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数字打卡地”。强化政企共建、家校联动、文旅赋能,全面发动机关干部职工、社会公众参与义务植树活动,提高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良好局面。
四、规范化管理,提高工作效能
项目管理,严格规范流程。加强造林绿化项目管理,严格落实一线工作法,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竣工验收制:明确项目法人对造林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效益等负总责;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推行招投标制和议标制;聘请监理单位对造林项目施工进度、质量和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监控;施工单位按照合同约定承担造林工程实施;实行造林项目验收制度,由林业部门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竣工验收,明确验收内容、验收标准、验收程序、验收方法,对验收不合格的,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责任管理,全面强化落实。推出“3456”工作法,周密制定作战方案,谋划布局工程项目,逐步形成完整的责任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一是实行“三个办法”。全面实行质量管理办法、后期管护办法和竣工验收办法,确保管护措施到位、管护人员到位、管护经费到位、管护责任到位。二是落实“四制要求”。全面落实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和合同管理四项制度,聚焦造林项目的质量、进度、投资、效益,确保造林质量成效。三是坚持“五个统一”。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竣工验收、统一资金拨付,确保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全面提升。四是实施“六关闭环”。严把设计关、苗木关、栽植关、浇水关、管护关、验收关,注重过程管控,形成工作闭环,确保生态保护修复成色更足。
档案管理,实现规范有序。重视造林绿化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档案管理职责,配备专人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对造林绿化项目从规划设计、立项审批、招投标、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的文件资料进行及时收集、分类整理、归档保存,确保档案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档案管理软件,对档案进行数字化处理,实现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和便捷查询利用,为造林绿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五、常态化管护,巩固造林成果
林长制为纲,压实管护责任。按照省、市政府有关“林长制”要求,健全完善了我县“林长制”工作体系。建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林长,县委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政法委书记、分管林业的副县长任副总林长,其他副县长任林长的县级林长制工作领导机构;建立健全了县级林长和财政局等县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级林长会议制度并细化了各级林长责任区域,并由县总林长与县、乡(林场)级林长签订了《林长制工作目标责任书》。全县设立林长240人,其中县级10人,乡(林场)级林长64人,村级林长166人。在8个乡(镇)、150 个村委和两个林场的设立林长公示牌173块,林长制工作目标任务全部完成。
护林队伍为基,加强日常巡查。加强护林队伍建设,推行新造林地“先造后封,造后必封”政策,实行施工单位3年责任期抚育管护制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加强管护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发挥护林(草)员作用,实现林(草)资源管护的网格化、全覆盖。制定了《偏关县乡村护林员聘用、管理、考核办法》,乡村护林员划归乡镇已完成对接,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县护林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推行了网格化管护。全县8个乡(镇)共聘用生态护林员757人,天保公益林护林员362人。
防火防虫为要,保障森林安全。一是森林防火。构建“人防+技防”的立体防控体系。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方针,狠抓责任落实、防火宣传、野外火源管理及隐患排查等方面的工作。建立由县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及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办公室和各乡(镇)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组成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贯通的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体制。强化对护林员管理,实行护林员包山头、坟头、卡口、重点人员、野外作业点的责任制度,组织力量对重点林业项目区、农田林网等重点区域的可燃物进行清理,尽最大努力消除火险隐患。组建森林消防队伍和应急队伍,能够快速出击,打早、打小、打了。清明节期间全县各县级机关单位进驻行政村开展护林防火工作,加强重点时段的防守工作。二是病虫害防治工作。常态化进行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加强部门沟通与协作,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防治工作,苗木严格实行产地检疫、调运检疫、复检工作制度。完善病虫害监测网络,全县域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普查,普及防控知识,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通过实施以上创新举措,偏关县造林成效显著提升。2021年来完成人工造林种草29.2万亩,目前,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21.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0年前的27%增加到现在的48%,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6.66%增加到现在的10.24%。境内形成长城、黄河、关河三条总长为130公里的防护林带和马道咀、老牛湾、乾坤湾、紫金山等10多处万亩以上的林业生态骨干工程。全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黄河、长城沿线生态廊道、绿色景观成为旅游新亮点,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将进一步持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扛起黄河入晋第一县“首站首责”,把保护生态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准线,围绕全县“绿色有机农业、绿色新能源、绿色文旅业”产业发展,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为建设美丽山西、厚植生态底色贡献偏关力量。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