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最新动态 > 工作动态
“三北”工程充实森林“粮库”丰盈中国饭碗
内容来源:三北局 2024-04-1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http://www.forestry.gov.cn/sbj.html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吃饭问题不能光盯着有限的耕地要树立大食物观”“要向森林要食物”“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开发森林食品、充实森林“粮库”是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方面,是落实森林“四库”科学论断的重要举措,更是“三北”工程建设以来的不懈追求。

“三北”工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态工程,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使命4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北”工程围绕充实森林“粮库”,在农田牧场防护林和经济林建设、林下经济等方面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实践,在祖国北疆逐渐筑起一道防沙治沙、保持水土、护农促牧的万里绿色长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了坚定的责任担当和强大的绿色力量。

森林“粮库”的守护者:防护林网构筑绿色屏障

三北地区虽然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却也分布着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甘肃和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三北”工程启动之前,三北地区“四料(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三刮四种”现象突出,超过1300万公顷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粮食产量低且不稳。1976年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138个重点县,粮食平均单产仅129斤,人均收入不过39元。 

长期的实践让三北人民认识到:林不足,土不牢;林不密,水不保;林不茂,粮不丰。秉持着“为人民种树,为群众造福”的初心使命,在“三北”工程一期建设时,就确定了以营造农田牧场防护林为主攻方向的战略方针。40多年来,三北”工程累计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区域性农田防护林165.6万公顷,有效庇护的农田面积达3021.4万公顷,农田林网化率达到44.1%,基本根除了危害农业生产的“三刮四种”现象,工程区累计增加粮食产量4.23亿吨,年均增产1058万吨。

农田防护林网不仅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还促成了“三北”地区农田林网化面积和粮食产量“双增”趋势。“全国产粮十强县”均是三北工程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的达标县。黑龙江依托“三北”工程建设农田防护林,实现小麦、大豆、玉米平均增产超过15%,年增产粮食23.8亿公斤。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通过建立428万亩农田防护林带降低强风导致棉花倒伏的风险,提升棉花产量与质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北五期工程期间,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确保了连续30余年的农牧业稳产丰收。甘肃酒泉市瓜州县通过因地制宜开展治沙造林,成功恢复耕地6万多亩。

森林“粮库”的扩充者:经济林助力产量增长

“三北”工程坚持走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之路,秉持大食物观,累计营造经济林463万公顷“三北”地区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30多倍,为全国提供了1/4的干鲜果品,年产值达到1200亿元,助力1500万人实现脱贫增收。

“三北”工程大力发展干鲜果品等生态经济林产业,特别是在黄土高原、新疆绿洲、燕山山地等建设了一批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和产业集群,成为我国重要的干鲜果品生产基地。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已达5667公顷,产值将近100亿元;陕西依托“三北”工程大力发展花椒、柿子、核桃等生态经济型防护林,花椒产值居全国第一位;新疆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县市建成了1500多万亩特色经果林,全区林果产量达876万吨,产值突破600亿元。

近年来,“三北”工程着力推动木本粮油经济林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河北迁西县立足资源优势,将传统板栗产业做大做强,栽植面积达75万亩,产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辽宁铁岭县积极发展榛子产业,已初步形成了种植、贮藏、销售、深加工的榛子产业链条,榛林面积达17万亩,年产榛果2000万斤,产值2.4亿元;新疆温宿县是我国著名的“核桃之乡”,退耕还林后累计种植核桃17.4万亩,年亩产250公斤,年亩产值达4000元;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是人工培育文冠果的先行开拓者,现有栽植面积20万亩,年产文冠果种子15万公斤;陕西咸阳市泾阳县以元宝枫产业项目为核心,通过研发、加工、实验、体验等多维度发展,致力于打造万亩元宝枫产业基地。

森林“粮库”的增值者:林下经济培育特色产业新路径

得益于“三北”工程建设,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应运而生,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新的致富途径,更好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依托“三北”工程,三北各地采用“林—药、林—菌、林—菜、林—草”等林下种植、养殖模式进行立体复合经营,不仅促进了森林培育、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美化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区域经济结构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既实现了林木和林副产品双丰收,同时满足人民群众对保健、康复、疗养等多种健康需求。甘肃临夏全州林下种植面积达23.9万亩,产值2.79亿元,林下养殖面积达59.2万头,产值0.66亿元,实现了林下经济的优质多元发展;山西长治潞城区大力发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共种植柴胡、连翘1900余亩,村集体增加收入30余万元;新疆套种肉苁蓉、万寿菊、小麦等在内的多种林下经济作物,其中肉苁蓉种植面积居首,接种面积达78万亩,肉苁蓉干品产量超过6000吨,占全国产量的80%以上

森林“粮库”的创新者:科学绿化驱动新发展

“三北”工程建设坚持科学绿化,治沙树种的选择充分贯彻适地适树的原则,不仅考量了树种在防风固沙中的生态保护作用,而且充分挖掘了其食用价值推动了防沙治沙与森林“粮库”的有机结合。柠条和花棒是“三北”地区防沙治沙工作中的先锋树种,同时也是牧区重要的抗旱牲畜粗饲料资源罗布麻以其耐干旱、耐盐碱特点,成为荒漠化地区优良的水土保持植物,同时也具备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新疆尉犁县通过完成罗布麻生态修复14万亩,人工种植2万亩,成为固沙的成功范例,并深入挖掘罗布麻保健等开发应用价值,培育了罗布麻茶、蜜、保健品等市场优势产品,探索出一套罗布麻全产业链发展的“尉犁模式”。

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更突出科技攻关,把防沙治沙、生态治理与产业振兴、民生改善相结合,为丰富森林“粮库”、保障粮食安全注入了新的活力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积极推进“光伏+沙漠+农业”“光伏+沙漠+林草”等“新能源+”生态治理模式,探索了在光伏板下种植梭梭、四翅滨藜等具有固沙效果适宜沙漠生态环境的植物。经过三年种植试验,四翅滨藜成功接种“沙漠人参”肉苁蓉,种植效益达每亩6000元左右。鄂尔多斯市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在光伏阵列间种植紫穗槐、黄芪等经济林,在光伏板下种植沙生灌草植物,板间运用“畜禽草耦合”的养殖方法,打造了1000亩沙漠牧鸡养殖项目,首批养殖5000只,初步探索了一个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兼顾的良性循环体系,为可持续的沙漠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指出,森林食物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全国森林食物年产量超过2亿吨,人均森林食物产量约130公斤,居世界前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重要位置,明确提出要“开发森林食品”。森林食品的开发不仅代表着农业、经济与生态三者发展的有机融合,更是一条实现绿色发展与经济效益双赢的产业路径。新时代下的“三北”工程建设必将牢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在充实森林“粮库”保障国家粮食供应方面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张欣瑞 赵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