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治沙物资是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前提和基础。内蒙古坚持改革创新,聚力在建机制、补短板、优结构、畅渠道上下实功,全力做好治沙物资保障工作,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
坚持多元聚力,做好种苗保障。统筹在优结构、畅渠道、稳市场上聚焦发力,全力提升种苗供给能力。一是优化种苗供给结构。投入2200万元建成保障性苗圃40处,加大柠条、梭梭、杨柴等耐旱、耐盐碱、耐瘠薄的乡土灌木树种培育力度,不断优化种苗供应结构,有效发挥保障性苗圃托底、补缺、稳价作用。二是构建多元供给体系。初步建成以社会育苗为主体,保障性苗圃、良种基地、采种基地为补充的苗木供给体系,内蒙古保有各类育苗基地40万亩,每年可出圃苗木10亿株以上。三是搭建种苗供需平台。积极办好全区种苗供需交流会,指导各盟(市)搭建治沙物资供需信息发布及调剂平台,精准开展区域性供需对接及余缺调剂,确保苗木及时有效供给。四是着力维护市场秩序。协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依法查处哄抬物价、囤积居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各种违法违规、扰乱市场秩序行为。目前,内蒙古储备各类苗木21亿株,不仅满足2025年全区苗木9亿株的需求,还可辐射周边地区。
坚持综合施策,做好草种保障。推动草种业“保、育、繁、推”一体化发展,实现草种自给自足。一是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内蒙古分库,收集草种质资源1870余份,国家林草种植资源库全区分布数量达12个,基本构建起原地、异地和设施三种保存方式有机结合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二是加大草种育种攻关。承接耐寒高产苜蓿、高结实率羊草、优质燕麦草等3个新品种创制国家攻关项目,通过“揭榜挂帅”实施3项草种业重大示范工程,通过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审定的草品种达277个。三是扩大草种繁育规模。建立长效补贴机制,对新建基地补贴500元/亩、巩固提升基地补贴200元/亩,推动全区建成草种繁育基地36.7万亩,草种年生产能力达800万公斤。四是强化草种市场推广。积极发挥产业协会平台作用,定期举办草种供需对接会,强化产销各环节有效对接。广泛开展质量抽检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严禁使用无“两证一签”的种子,确保用种安全。目前,制种企业现有库存531万公斤,草种繁育基地、天然草原采种基地可生产900万公斤,紧密衔接春播和秋播,远远满足2025年治沙需求。
坚持就地取材,做好沙障储备。牢固树立市场化思维和精打细算意识,依靠市场化运作手段实现节本增效。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出台降低治沙成本和提高治沙效率7条措施,指导各地科学测算治沙材料,提前做好沙障材料储备,不搞大范围、远距离、跨区域调运。二是鼓励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本地区芦苇、秸秆、灌木平茬枝条等优势资源,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巴彦淖尔市采用本地麦秸、芦苇、蒲草等完成11.27万亩春季工程固沙任务,节省治沙材料费用400万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户种植小麦亩均增收150元。三是创新沙障模式。因地制宜,科学选择网格、立式、平铺式沙障,在年降水量350毫米以上的地区采取植物活沙障。鄂尔多斯市首创“平茬复壮+工程固沙”模式,充分利用1000万亩沙柳资源,粗硬枝用于立式沙障、细软枝用于平铺沙障,实现了灌木平茬物利用率最大化。目前,内蒙古全区储备沙柳、稻草、芦苇、柠条、麦秸等各类沙障材料236万吨,2015年缺口的2万吨沙障材料可通过柠条平茬、收获麦秸等就地解决。(办公室 黄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