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期,黄河上游的青海贵南县黄沙头,流动沙丘以每年5至15米的速度吞噬了近200公顷草地与耕地,“沙进人退”的民谣道尽牧民的无奈。自2023年6月“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在贵南黄沙头及共和龙羊峡库区实施重点项目12个,完成治理任务111.66万亩,其中防沙治沙完成35.07万亩。如今,185公里的木格滩绿色阻沙带如翡翠项链环绕荒漠,曾经的“死亡之海”蜕变为青藏高原防沙治沙新样板。
规划为笔:绘就久久为功的生态蓝图
青海省贵南县沙漠化土地面积达22.8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三分之一。面对这一严峻挑战,贵南县自1996年启动大规模治沙工程以来,始终秉持 “一届接着一届干” 的接力精神,县政府将黄沙头及木格滩周边治沙造林列入全县沙漠化治理的重点区域,明确了“环木格滩生态圈治理为主线,四滩两沟两线一流域为重点”的防沙治沙总体思路。这场近30年的生态攻坚,累计投入17.5亿元,完成沙漠化治理22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6%提升至19.24%,草原植被盖度由52.82%增至66.21%,奏响了“黄沙变绿洲、生态惠民生”的时代壮歌。
在战略规划中,贵南县坚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采用“精准调查、水平衡精准分析、立地类型精准划分”等精细化操作方法,建成300多公里“绿色长城”,实现185公里阻沙带全面合拢。这份坚守让贵南先后斩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全国三北防护林建设先进集体”等殊荣,为高寒干旱沙区治理提供了制度范本。
同心为弦:奏响全民参战的治沙交响
在贵南县黄沙头治沙纪念馆,“勇于担当,坚韧不拔;军民团结,战天斗地”16个大字生动诠释了贵南治沙精神。这场治沙战役汇聚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农牧民群众、干部职工、驻地部队、学校师生等组成93万人次的治沙大军,在黄沙头展开军民共建万亩造林行动。他们采用“乔灌草结合,封造管并举”的策略,在沙漠边缘扎下工程固沙的“铁篱笆”,最终实现185公里阻沙防护带全面合拢。
不少家庭更是举家投入治沙事业。2002年,55岁的茫拉乡下洛哇村村民布加第一个与村委会签订了667公顷荒山绿化承包合同,卖掉了家中包括463只羊在内的所有积蓄,筹集资金投入木格滩荒漠治沙造林工作,展现了“勇于担当、坚忍不拔”的贵南精神。布加带领农牧民治沙造林20多年,林木成活率超85%,形成初具规模的绿洲。
科技为刃:破解高寒治沙的技术密码
在海拔3000米的黄沙头,传统治沙技术面临严峻挑战。面对高寒干旱的自然条件,贵南与青海大学联手攻关,首创“大穴、高杆、深埋、围栏”四位一体的杨柳深栽综合套种技术,这一技术解决了高寒、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树种选择的难题,使25万亩杨柳深栽林成活率达85%以上,沙漠地带三年后保存率基本保持在65%以上。
除了林木深栽技术,贵南县还广泛应用草方格沙障固定流动沙丘。2020年7月,贵南县首次采用直升机与无人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飞播造林,为确保飞播成效,技术人员对种子进行了丸粒化处理,用特制的丸化材料包裹种子表面,促进种子生根发芽,减轻鸟兽危害。
同步推广的还有雨季直播柠条等新模式,让治沙从“靠天吃饭”转向“科技赋能”。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荒漠化研究定位站在此扎根,为全球高寒沙区治理贡献“贵南智慧”。
富民为韵:书写生态经济的双赢答卷
黄沙头的治理,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更创造了可观的经济价值。贵南县结合生态振兴政策,从脱贫户、一般户、监测户中安排生态管护员958名,每人每年发放工资21600元,走出了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的新路子。
贵南县还积极构建“生态+产业”发展路径,培育沙区生态产业。通过引进贵南县白刺滩农林牧综合开发公司和青海龙羊湖生态开发有限公司等生态修复专业企业,逐步探索出一条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结合的新路子,带动578户3600余人稳定增收,户均收入增加9000元以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也为贵南县带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机遇。贵南县创新性地提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模式,自2023年起,贵南县举办环木格滩沙漠越野挑战赛,2025年第三届赛事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赛事体系,强化品牌效应。赛事不仅延续了激情与挑战的内核,更在经济拉动、社会影响及“文旅体”融合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
如今,沙区原生态环境脆弱的状况逐步得到休养和恢复,重现了冰草、高山嵩草、针茅、早熟禾、懒草、大颖草等原生植被。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持续增加,金雕、环颈雉等珍稀动物种群恢复,生态廊道实现全面贯通。
登上黄沙头国家沙漠公园21米高的观景台,极目远眺,昔日的滚滚黄沙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贵南人用近三十年的坚守,将“沙逼人退”的困境变为“绿进沙退”的奇迹,让黄沙头真正实现了从“沙漠”到“绿洲”的历史性转变。下一步,持续做好共和盆地生态修复治理,让这片生生不息的绿色,不仅成为贵南人民献给黄河上游的生态厚礼,更成为高原荒漠化治理的“贵南样本”。(造林处 程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