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地位突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十四五”以来,特别是2023年“三北”攻坚战启动以来,青海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以及关于“三北”工程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将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作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政治任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扎实推进“三北”六期工程建设,形成上下协同、全域攻坚的新格局。截至目前,青海“三北”六期规划任务已完成 80%以上,取得阶段性成效。
高位推动,凝聚攻坚合力。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省委书记吴晓军、省长罗东川亲自挂帅、靠前指挥,连续 2 年高规格召开全省国土绿化暨“三北”工程攻坚战推进会、发布总林长令,多次研究部署重大事项,并明确要求要把“三北”工程打造成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工程、优质工程、放心工程。青海全域将“三北”工程列为“一把手”工程,省政府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协调会、专题会,研究部署重点难点工作,多次深入施工现场找问题、抓进度、促质量。
机制创新,筑牢坚实保障。为确保攻坚战持续发力,青海省着力构建协同高效的支撑体系。一是建立省、市、县三级协调机制。省级层面成立由省长担任总召集人、26个厅局共同参与的协调机制;5个市(州)和25个县均已组建工作专班,实现了组织体系的纵向贯通。二是强化专业力量。省林草局专班由过去的 7 人增加到 26 人,为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三是推行“双包五联”蹲点督导。推行“厅级包市州、处级包资金拨付、物资调运、用地用水保障、技术服县区”的“双包五联”蹲点督导制度,实时协调解决务支撑等问题,为攻坚战持续推进提供坚实保障。
政策突破,强化全程监管。在全国突破性出台省级财政支持政策,出台《关于省级财政支持“三北”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海省“三北”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明确地方配套资金省与市(州)县按 8:2 比例分担,有效减轻基层财政负担。聚焦项目招投标等关键环节,深入开展林草重点领域专项治理,制定出台《林草项目全过程咨询服务指南》《青海省林草领域招标投标“九严禁”》《关于强化“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监管的若干规定》等 10 余项监管制度,构建全流程管理体系。
科学施治,精准锁定沙患。青海聚焦可治、需治之沙集中力量攻坚,科学配置项目,实施“2+1+12+N”防治策略,着力解决沙患、水患、盐渍化等交织性生态难题。在柴达木盆地沙漠边缘进行全面阻击,通过固定流沙控制沙漠蔓延;在共和盆地沙地进行集中攻坚,通过沙化防治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在青海湖流域沙地进行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在德令哈、格尔木、环湖东路等 12 个沙患蔓延重点防范区进行重点阻击,防治沙化“突围”;在“三北”工程其他区域,统筹加强沙化退化草原治理、退化林分修复、农田防护林更新以及湿地保护修复等措施。同时,与新疆、甘肃两省区林草部门签订“三北”攻坚战和荒漠化防治联防联治协议,谋划甘青边界河湟地区联防联治综合治理项目,形成防沙治沙工作合力。
产业融合,实现生态惠民。让生态治理成果惠及于民,是青海生态建设的鲜明底色。“以工代赈”是实现联农带农最直接、最有效的核心模式。青海大力推广“以工代赈”模式,明确 2025 年实施的林草项目全部推行以工代赈模式,要求劳务报酬占比不低于 15%,每 100 万元投资带动务工群众不少于 10 人,截至目前已带动 2.7 万人次增收 2.16 亿元。大力发展沙棘、中藏药等产业,已建成沙棘基地 3.92 万亩,带动人均增收 3200 元。优化 8 万名生态护林员管理,年人均增收 1.2万元,真正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双赢之路。(宣传处 张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