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展示 > 三北工程科学绿化 > 会议概况
辽宁省彰武县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杨家佳作典型发言
内容来源: 2021-11-1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http://www.forestry.gov.cn/sbj.html

依托三北工程 坚持科学绿化

筑牢辽宁生态屏障

中共彰武县委 彰武县人民政府

 

彰武县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南部,位于蒙古高原与辽河平原之间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生态脆弱区,是国家一级生态敏感带,是辽宁省抗击科尔沁沙地的最前沿。新中国成立前,全县土地沙化面积达52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占全省沙化面积总量的1/4,森林面积不足18万亩,森林覆盖率只有2.9%,已成为辽宁省荒漠化最严重、沙化形势最严峻的县份。土地沙化不仅给彰武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危害,也对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构成了直接威胁。

建国伊始,彰武人民便树立了“要生存先治沙、要发展护生态”的理念,着手植树造林,与沙漠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52年,新中国第一家治沙科研单位—辽宁省固沙造林实验站在彰武县成立,标志着彰武开启了依靠科技治沙造林绿化的新阶段。随着人工樟子松的引种成功和彰武松的成功选育,填补了中国治沙史的空白。特别是1978年彰武县被国家确立为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以来,在国家、省市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域内流动和半流动沙丘全部得到固定,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由2.9%提高到31.5%,平均风速由50年代的每秒3.4米下降到1.9米。粮食产量由新中国伊始的不足2亿斤增长到现在的22亿斤,成为辽宁省商品粮基地县。牛、羊饲养量分别由新中国伊始的3.5万头、2.6万只增加到60万头、216万只。先后涌现出第一代治沙人刘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侯贵、全国劳动模范李东魁等一大批治沙先进人物,为新时代生态建设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更铸就了“矢志不移、永不退缩、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彰武治沙精神,也成为彰武人民实现“加速赶超、富民升位”新目标的新动能。2019年,彰武县成立了彰武治沙精神干部学校,成为弘扬和传承三北精神和彰武治沙精神的基地。两年来,已接待各地学员2万余人。三北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全县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更保护了辽河平原和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安全。多年来,彰武县先后被国家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县”“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彰武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依托三北防护林建设,坚持科学绿化,围绕“一点两线一面”的治沙布局,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三项保护”,全力建设1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生态屏障,走出一条荒山变绿岭、沙地变绿洲的生态振兴之路。

一是坚持“以树挡沙”,因地制宜,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依托辽宁省固沙研究所等科研单位,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树种选育、造林模式、退化林修复等方面寻求科技支撑。在全县范围内,重点在北部沙区乡镇,大力开展百万亩造林绿化行动。按照巩固现有植被、提升覆盖质量、着力推进的治理原则,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乔灌相结,针阔相融的原则,扩大了樟子松、彰武松、元宝枫、蛋白桑、山杏等林木的混交比例,解决了造林密度偏大、树种结构单一、混交林占比低的问题。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到205万亩,完成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52.3万亩。同时,已经沿内蒙边界营造了宽 2公里、长171公里的辽西北边界防护林带,在柳河沿岸营造了宽100—500米、长117公里的护岸林,初步构建了科尔沁沙地综合防护林体系。

二是坚持“以草固沙”,林草并进,打造工程建设新模式。围绕“一点两线一面”治沙格局,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2018年开始,突出北部七个沙区重点乡镇,实施一期50万亩草原生态治理工程,把草原生态恢复与发展草畜经济相结合,与发展草原旅游相结合。通过全面封育、人工干预等技术措施,将彰武北部7个乡镇39个行政村区域内的森林、湖泊、草原、疏树地整合连片,最终形成150万亩乔灌草相结合、山水林田湖草沙相叠加的生态治理区,在彰武北部筑起一道“百万亩草原生态带”绿色屏障,打造可复制的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模板。目前,示范区植被覆盖度已由治理前的不足20%提高到70%以上,疏林草原基本建成。按照辽宁省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数据资料分析,2018年以来,沈阳大气降尘量呈下降趋势, 下降幅度8.6%。彰武草原示范区建设对减少沈阳大气降尘量发挥了明显作用。

三是坚持“以水含沙”,量水而行,探索工程建设新途径。柳河是辽河中下游的一条多泥沙河流,流经彰武境内129公里,全国河流含沙量排在第二位,素有北方“小黄河“之称,是彰武最大的沙源地。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总要求,秉持“留住水、含住沙、改湿地、护生态”的理念,2019年7月,筹资30亿元,分五期启动柳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70公里的堤防工程,修建70公里引水管道暗渠工程,全面降低因溃岸而增加的泥沙含量,打造柳河百里湿地长廊,建设稻田湿地6万亩,带动城区、沿岸及周边生态治理形势全面向好,有效遏制沿岸沙化,将黄沙地变成青草地,打造“以水含沙”的中国样板。目前,项目一期工程总投资3.04亿元,已完成沙化土地改稻田湿地1.2万亩。

四是坚持“以光锁沙”,创新沙障,实现工程建设新突破。彰武位于北纬42度,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近年来,通过实施荒漠化土地“生态治理+以光锁沙”示范区工程,打造板上发电、板下长草的“光伏+生态”模式,建设光伏草场5500亩,构筑新的生态建设发力点,走出了一条光伏发电、荒漠化治理、生态修复、实现乡村振兴的共赢道路,实现了投入一次、锁沙长久的生态目标。通过合理的光伏阵列间距,形成平铺式沙障,较大幅度消减风速,有效阻止了沙地前移。通过光伏阵列有效遮荫,降低了地表温度,减少了水分蒸发,促进牧草生长。通过设置沙障、种植牧草和中草药,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通过实施“以光锁沙”工程,有效解决农民收入低、来源单一问题,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五是坚持“三项保护”,依法管理,巩固工程建设成果。坚持标本兼治,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以法律法规为准绳,抓实绿色资源保护,筑牢生态文明建设根基。一是推动以养退沙。坚持造护并举、管用并重原则,进一步健全养护、机制,完善林草资源管护体系,抓实“林长制”、护林员和护草员责任落实,保证了种出的林木、草原有人管、有人护、有人养,切实提高植树造林成活率、保存率,让造林成果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二是推动依法治沙。保护生态环境、巩固治沙成果,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全面实施阜新市《防沙治沙条例》《草原保护条例》,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垦滥占林地、毁林毁草等违法犯罪活动,让法律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三是推动以调减沙。进一步改善种植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增长方式,推广花生间种、合理轮作技术,逐步调减大田内花生面积,打破恶性循环,改善土质。同时,有序改善畜牧业生产方式,在县域内全面实施封山禁牧,大力推进围栏封育,加快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减少对林地、草原、草场的破坏,从根本上解决沙漠化问题。

展望未来,彰武县将继续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托三北工程建设,以构建稳定的复合型生态系统为目标,做好“山水林田湖草沙”这篇大文章,筑牢辽宁生态安全屏障,走出一条具有彰武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一要巩固完善“以树挡沙”体系。落实新增百万亩国土绿化行动,全面加强森林生态建设,把绿化造林列入国土空间规划,“十四五”期间完成造林50万亩。二要不断做大“以草固沙”规模,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相统一的百万亩草原生态经济带,草原示范区面积扩大至150万亩。三要稳步推动“以水含沙”进程,系统推进柳河、养息牧河流域综合治理。四要加快实施“以光锁沙”模式,建设光伏草场6万亩。

彰武县将以本次会议为新起点,进一步巩固三北工程建设成果,认真学习兄弟县市区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国家和省市部署以及本次会议安排,因地制宜,创新举措,切实在科学绿化上做好、做足、做实工作,筑牢辽宁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牵挂的东北振兴、辽宁振兴贡献彰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