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展示 > 三北工程科学绿化 > 会议概况
陕西省榆林市副市长贺湘如作典型发言
内容来源: 2021-11-12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http://www.forestry.gov.cn/sbj.html

科学绿化  砥砺奋进

奋力谱写榆林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榆林市人民政府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启动浩大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榆林是这一工程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

40多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在榆林累计投入资金6.4亿多元,实施营造林2170万亩,占榆林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榆林林木保存面积由解放初的60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到36%,涌现出石光银、牛玉琴等一大批三北工程建设英模,孕育了“不畏艰难、勇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充实并丰富了“三北精神”。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石光银同志被授予“七一勋章”,这既是榆林的荣誉,也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荣誉。

40多年来,在三北防护林工程支撑下,榆林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转折。建起总长近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四条大型防护林带和180万亩樟子松人工林,建成了16个城郊森林和生态公园,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境内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由5.3亿吨减少到2.4亿吨,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成为全国第一个“拴牢”流沙的省份,为护佑京津生态安全和维护黄河安澜作出了榆林贡献。

40多年来,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支撑下,榆林林业经济实现了新的飞跃。红枣经济林由解放初的6万亩增加到170万亩,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到400多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了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起了集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林业产值逐年递增,2020年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

40多年来,在三北防护林工程的支撑下,榆林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形成了以防护林为屏障,节水灌溉农业为基础,粮、油、肉、奶为主导产品的绿洲农业新格局,创造了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和油料5大类54项全国高产纪录,成为全国马铃薯产量第一大市、非牧区养羊第一大市、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和陕西省第一大粮仓。

回顾总结榆林实施三北工程科学绿化的经验,主要就是“五个坚持”。

坚持党政引领,长抓不懈。榆林历届党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市”战略不动摇,“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加强生态林草建设的政策规定,带领全市人民长期开展“北治沙、南治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每年以不低于4亿元的投资额度、百万亩的营造林规模,持续推进生态建设,作出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相继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共同提高。

坚持科学绿化,科教兴林。强化规划蓝图总揽,编制了一系列林草发展规划,确立了毛乌素沙地、黄土丘陵、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白于山区“四大”生态空间治理路径。加强科技研究及推广,摸索出植治与水治方法,总结出引水拉沙治沙、搭设沙障造林、“三大一深”抗旱造林、一改三化八配套、樟子松“六位一体”造林、石坬造林等技术措施,推动治沙造林速度、质量“双提升”。加强科技人才培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成立陕西省榆林林业学校,培养出8000多名林业中专技术人才,现在已是全市生态建设的骨干力量。进入新世纪,将榆林林业学校整合进榆林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林学院,开展大专学历教育;在榆林学院设立园林专业,开展本科学历教育。成立榆林市林科所,建成市县乡三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20多个。

坚持政策激励,创新机制。上世纪八十年代推出领导包任务、技术干部包质量的技术集团承包制。鼓励干部承包、领办治沙造林任务。配套出台“五荒地”治理政策,允许个人承包治理,颁发林权证,谁治谁有谁管,可以继承转让,70年不变。到1986年,有44万户农民承包“五荒地”900多万亩,涌现出不少万亩个人承包治沙造林大户。新世纪全面推行合同造林和工程造林,打破传统造林组织形式,提高了造林绿化效率和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育苗造林一体化”,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土地流转经营制。推行发展林果经济激励政策,将优质枣园建设补助标准由每亩500元提高800元;鼓励发展核桃、山杏、海红果等特色林果产业;将苹果树种纳入林业建设树种选择范围,目前榆林山地苹果栽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出台林业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重点造林绿化工程全部实行公开招投标,通过竞价承包、定价承包、定额承包等方式签订造林合同。采取一季栽植、三年交工、三年分期付款方式,每年造林验收实行单株核算,使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比过去提高了15个百分点,推动林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坚持全民动员,人人参与。1950年开始,在榆溪河两岸、七里沙开展“合作造林”“兵工造林”“机关义务植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动广大群众开展集体造林大会战,形成了“队队治沙、人人植树”“全党动员、全民动手”的良好局面,涌现出诸多群众植树造林典型。上世纪八十年代“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以来,每年上劳100多万人次。进入新世纪,榆林启动“三个百树”义务植树活动,建成植树基地300多个,典型示范区50多个,完成植树3.4亿株,上劳达到4650多万人次。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创新义务植树形式,按照“开发一块、绿化一片”原则,开展“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动员在榆企业履行生态环境建设职责。2021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各相关部门动员企业141家,规划植绿面积50.39万亩,筹集资金10.66亿元。

坚持造管并重,协调发展。榆林是陕西省较早实施封山禁牧措施的地区之一,早在1956年就开始实行“分区划段、分片包干、联防护林”制度,之后陆续出台封育禁牧政策。党的十八后,颁布了第一部实体性规章—《榆林市封山禁牧管理办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封山禁牧的实施范围、责任主体及管理机制,将市县乡封山禁牧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全面推行联防、联训、联指、联战、联保“五联”森林防火机制,加强林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建成瞭望塔43座,防火通道884公里。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湿地、野生动物和古树名木保护力度,建成6个自然保护区,湿地面积达到69万亩。现有野生植物470种,野生脊椎动物208种,保护各类古树名木1321株、古树群704761株,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回首过去,榆林三北工程历经40多年风雨,路途虽然艰辛,但已初见成效。展望未来,榆林生态建设仍然任重道远。2021913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对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建设提出更高要求。今后,榆林市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抓国家生态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紧盯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坚持“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基本思路,实施“八大行动”和“九项治理”,构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协同地上地下生态治理新格局,加快“榆林绿”由浅向深转变,力争到2025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6.5%、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50%

当前,榆林正在沿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的路线,向着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奋进,希望各位领导一如既往支持榆林、帮助榆林,共同绘就绿水青山的新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