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化 > 绿色丰碑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向科技治沙广度和深度进军 ——记2023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甘肃省治沙研究所
内容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2024-09-09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http://www.forestry.gov.cn/sbj.html


“半个世纪筚路蓝缕,65载春华秋实。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始终坚守在防沙治沙技术最前沿。不辱使命、薪火相传,为人类战胜沙漠化贡献甘肃智慧。放眼浩瀚沙漠,从此不再是绝地。美丽甘肃、未来可期。”这是2023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组委会给予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的颁奖词。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科技工作者始终胸怀“国之大者”,践行初心使命、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向科技治沙广度和深度进军,充分发挥我国防沙治沙前沿“排头兵”的作用,续写沙漠变绿洲的新时代篇章。

沙漠边缘的守望者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成立于1980年,现有职工117人,前身是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建立的甘肃省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是我国最早集观测、研究、推广于一体的治沙群体之一,现隶属甘肃省林草局。

1959年,为响应全国治沙会议“向沙漠进军”的号召,一群戴着眼镜、扛着塔尺、提着仪器的“书生”走进了民勤沙窝,支起几顶简陋的帐篷,开启了防治河西风沙危害科学研究的序幕。

从这里发出的治沙“冲击波”,摇撼着千里漠原。从腾格里沙漠到巴丹吉林沙漠,再到毛乌素沙漠,漫漫风沙线上,写满了他们的治沙故事。

“我从1985年参加工作起,每天泡在沙漠里搞试验,每当遇到沙尘暴的时候,所带的干粮里全是沙子,吃苦吃土那是家常便饭。即使条件这样艰苦,我们也决不向风沙妥协。”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长、国家卓越工程师徐先英说。

65年来,一批批像徐先英这样的治沙科学家,扎根荒漠,在艰苦恶劣的风沙环境中,对民勤荒漠绿洲区的水、土、气、生物等进行长期不间断定位观测,建立了沙区生态要素定位观测研究体系,积累了连续的基础数据。

他们研究总结了10余套风沙危害防治与生态修复治理技术模式、20多项治沙技术,打造了6处治沙样板。发明的“黏土沙障+梭梭”治沙技术创建了“宋和样板”,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填补了我国在沙障治沙方面的空白,对甘肃乃至全国的防沙治沙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的“固身削顶”“拦腰截断”固沙理论更是丰富了我国的防沙治沙理论。自行设计建立起我国第一座具有北方荒漠特色的沙生植物园,探索出了一整套防沙治沙的甘肃方案。

沙海深处的探险家

甘肃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大省。境内沙漠面积约300万公顷,沙化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28.3%,风沙线蜿蜒1600多公里。

“定点监测固然重要,但想要真正地探寻沙漠的奥秘,科研人员必须主动出击,走进沙漠深处进行实地考察。”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纪永福说,“不管什么样的天气,每天我们都要徒步穿越沙区10多公里,为的就是在各种环境下,找出最科学的治沙方法。”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先后组织开展6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20多次沙漠、戈壁科学考察。科考人员先后进入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姆塔格、乌兰布和沙漠,河西走廊戈壁地区、黄河首曲高寒草原、毛乌素沙地等地考察。

“科学考察能够让我们更加了解沙漠、戈壁、沙化土地以及植物资源的面积、数量、类型、分布以及成因和演变趋势,为我们后期科研积累了大量基础数据。”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唐进年说。

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甘肃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别减少26.27万公顷、10.45万公顷,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实现“双下降”,连续4个监测期呈“双缩减”态势。

在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的民勤沙生植物园建立于1974年,总面积786.67公顷,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北方荒漠沙生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不仅承担着沙区野生植物资源、选育良种和繁殖推广等任务,还先后建起植物标本室、植物生理实验室、中心化验室、植物蒸腾耗水量观测场和气象观测站等,发挥了重要的科技引领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

“园内目前共保存800多种植物,其中引进外来品种626个、当地乡土植物品种200多个。”纪永福说,园内每年都要从各地引进新防风固沙植物,进行育苗、栽植和驯化,然后再优选出最适合甘肃自然条件的固沙植物。植物园的目标是引进、保存荒漠种质资源1000份以上。

防风治沙的解密人

如果把民勤野外试验站比喻成大漠戈壁里的“前线哨所”,位于武威市凉州区的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重点国家实验室培育基地,就是打赢防风固沙战役的“参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