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临汾市吉县积极践行技术创新举措,探索破解造林难题新路径,在石质山区首次采用无人机吊运苗木技术,为陡坡造林工作提供了全新解法。
吉县柏山寺乡马泉头村护林员梁虎臣在一次巡山过程时,发现一架吊着树苗的无人机掠过陡坡。误以为有人偷运苗木的他紧急上报,才知是当地造林工程启用的大型无人机正在 “空运” 树苗。梁虎臣感慨:“过去靠肩挑背扛,一趟来回两个多小时,如今树苗直接‘飞’上山,真是不敢想象!”
近五年来,吉县依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吕梁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植被恢复费造林项目等,共完成荒山造林 7.5 万亩。但随着可造林区域立地条件恶化,境内石质山区占比增大,因坡度陡、交通闭塞,人工运输苗木面临效率低、风险高的困境。
无人机的应用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传统造林如同‘石缝里栽树’。借助无人机,以往 20 多个壮汉一天搬运的树苗,现在 2 个小时即可完成,还避免了人员滑坠风险。” 吉县林业发展中心主任窦全忠介绍,“设备单次吊运量达 30 至 50 公斤,每日作业超 8 小时,运输效率是人工的 20 多倍,且全程零植被破坏。通过卫星定位系统,苗木投放误差不超过半米,精准度堪比‘空中绣花’。”
在马泉头村造林现场,记者看到造林队员配合无人机作业,幼苗在陡坡上有序栽种,新绿渐次铺开。
今年春季,吉县完成人工造林 1.3 万亩。其中,在柏山寺乡、壶口镇划分的 6 个标段中,5 个标段采用无人机调运营养杯苗木,树种选用侧柏、油松、连翘,通过针针混交、针阔混交优化植被结构。施工遵循 “少破坏原植被、防新水土流失、促苗木成活” 原则,力求 “栽一棵活一棵”,进一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为县域绿色发展筑牢生态根基。
这一技术突破不仅破解了石质山区造林的运输瓶颈,更以科技手段推动生态工程提质增效,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 “吉县样本”。(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