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建设 > 监督检查
玉门:林长制织密生态网 林改赋能守绿人 筑牢河西走廊绿色屏障
内容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2025-10-27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http://www.forestry.gov.cn/sbj.html


玉门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祁连雪山融水浸润的戈壁滩上,绵延千里的公益林带如绿色飘带,串联起防风固沙的生态命脉。这里,每一株胡杨的年轮都镌刻着坚守,每一丛柽柳的枝桠都诉说着传承。而在这片“绿色战场”上,除了倔强的草木,更有一群以林为家、以责为盾的“生态卫士”——他们既是林长制落地的“神经末梢”,也是林业改革的亲历者,用脚步与汗水书写着新时代国土绿化的生动篇章。

林长制锚定责任链:从“谁来护”到“精准护”的制度突围“过去巡护靠‘腿勤’,现在更靠‘机制稳’。”站在玉门市花海公益林区的柽柳包旁,管护站护林员俞春元轻抚着泛黄的枝条感慨。作为第三代护林人,他亲历了从“分散管护”到“体系化履职”的转变。近年来,玉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起市、乡、村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将50余万亩公益林划分为12个责任网格,每个网格明确市级林长统筹、乡镇林长督战、村级林长包片驻点的“级联动”机制。“现在我负责的2.3万亩林地,巡护路线、监测重点、应急流程都纳入林长制数字化平台,有问题直接对接乡镇林长,处置效率比过去提高了一倍。”俞春元说。

林长制的落地,让“谁来护、护什么、怎么护”有了清晰答案。全市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将公益林管护纳入林长制考核核心指标,配套出台《玉门市公益林管护考核办法》,通过“日常巡查+季度督查+年度考评”倒逼责任落实。今年以来,各级林长累计开展巡林调研40余次,协调解决围栏修复、防火通道建设等实际问题6项,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林草改革激活动力源:从“守林人”到“生态管家”的角色升级

在青山公益林,护林员朱丽娟的摩托车后架上,除了巡护日志,还多了台手持终端——这是林改后配备的“智慧护林”设备。“过去巡护靠本子记,现在拍张照片上传系统,病虫害、火情隐患10分钟内就能反馈到市林草局。”作为拥有10年经验的护林,朱丽娟明显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公益林管护机制从“单一防护”转向“综合管护”,护林员不仅要看树,还要当好生态监测员、政策宣传员、防火战斗员。

这背后,是玉门市林业改革的深层发力。针对公益林管护力量薄弱、专业水平不足等问题,当地将林改重点向“人”倾斜: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定向招聘等方式,今年我市现有护林员72名,实现公益林区“每6000亩1名护林员”的标准配置;另一方面,联合酒泉市林科所、酒泉市林果技术服务中心、我市自然资源服务站开展“护林员技能提升工程”,培训内容涵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木种苗检疫、森林草原防火器材使用、林果技术科普等,让“土专家”变身“技术能手”。如今,张思敏不仅能精准判断红柳蚜虫灾情,还能指导周边农户科学种植沙生作物,“护林”与“富民”的联结更紧密了。

    守护绿色就是守护未来:从“一片林”到“一条链”的生态自觉

金秋的胡杨林里,青山公益林管护站站长张思敏正带着队员向游玩人员发放防火手册。“每年10月至次年4月是防火关键期,注重进出流动人员和公益林区周边农户的教育和监管,未发生一起火险”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游玩人员留言:“胡杨美,更要守护好这份美。”

这份双向奔赴,正是生态保护的生动注脚。近年来,玉门市以林长制为牵引、林改为抓手,推动公益林保护从“被动管护”向“主动共建”延伸:建立“林长+警长”联动机制,全年开展联合执法12次;推广“林长+网格员+护林员”共管模式,鼓励周边村民参与林下经济,让“护林受益”激发内生动力;试点柽柳平茬复壮、胡杨种群优化等科研项目,林草科技项目实验点的数据为干旱区生态修复提供了“玉门方案”。

从花海的柽柳包到青山的胡杨林,50余万亩公益林在一代又一代护林人的守护中愈发葱茏。十载耕耘,公益区的林木‘体质’强了——植被长势更旺,锁沙固土的本事更足;风里的沙尘少了——曾经裹着黄沙的风,如今也温柔了许多,这道阻挡腾格里沙漠的‘绿色长城’,正越筑越牢。”

“我们守护的不只是树木,是玉门的生态根脉,更是丝绸之路的绿色未来。”俞春元、朱丽娟张思敏他们质朴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守林人”的心声和代代相传的生态使命。在林长制的制度保障下,在林业改革的持续赋能中,这些扎根戈壁的“生态卫士”,正用坚守与创新,为绿色思路生态屏障镌刻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