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增绿,山河添彩。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关中平原东部,市域内黄、渭、洛三河穿境,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是陕西省唯一同时拥有秦岭山地、黄河滩区、沙区及关中北山(桥山)的地市,南部秦岭林地和北部浅山区是国家重点水源涵养林区,渭北旱塬和南部台塬是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保护优先、人工修复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工程造林和义务植树相结合的方式,围绕荒山荒沟、交通道路、城镇村庄、河流堤坝等重点区域,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科学推进全域国土绿化,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受益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12大造林绿化工程落地见效,秦东大地青山绿水再现,沟壑纵横间举目皆是绿。
数据是最好的印证。目前,渭南市创森12大造林绿化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190.73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0.85%。全市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42%……从渭洛两岸到九曲黄河,从北部山区到南部秦岭,一幅“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的生态图景徐徐铺展。
北部山区困难地造林 让渭北飘起“绿腰带”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迎着飒飒秋风,位于渭北旱塬北部山区的蒲城县唐景陵,扎根在“鱼鳞坑”中的松柏愈发坚挺。曾经,这里是全市经济建设沙石供应的最大基地之一,同时也是风沙石灰环境最严重的地方。如今放眼望去,昔日的渭北“旱腰带”已悄然变成“绿腰带”。
渭北旱塬干旱少雨、生态脆弱,因此被称为“旱腰带”。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石灰石,开山炸石的现象屡禁不止,渭北“旱腰带”被毁得千疮百孔。随着市委、市政府全力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渭南,关停私采乱挖、加快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行动在蒲城、富平、合阳、白水等地相继展开。
近日,记者来到蒲城县唐景陵,郁郁葱葱的树木填满了山上密密麻麻的“鱼鳞坑”,显得十分壮观。据林业工作人员介绍,坡陡、土壤薄的石质山地植被恢复是推动全市山地沟壑治理的难点,也是突破点。蒲城县唐景陵景区山地绿化就是“困难地”中的典型。景陵所在山体岩石裸露明显、土层瘠薄,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较高,且植被恢复慢,面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造林成本高、苗木成活率低等一系列困难。
当初施工队考察后,断言在这里栽树简直是难如登天。面对这些困难,施工队工程技术部集思广益,栽植的“鱼鳞坑”开挖采用“电钻+风镐”;营养土运送采用“骡马队+输送管道”;苗木浇水采用“水源地+山脚+山顶三级提水”的方法,当年最终在桥陵累计试验栽植树木15万株,苗木成活率达到了98%,填补了渭南市石质山地造林的空白,为石质山体整体绿化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如今,蒲城县桥山段基本实现“四陵一山”山体绿化全覆盖。
截至目前,全市依托渭北地区固沟保塬生态保护修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化林修复等多种措施,选择耐旱乡土乔灌木,营造多树种混交林,治理桥山区域水土流失,筑牢渭南北部生态安全防线。三年来完成台塬水土保持林建设5.5万亩,生态路网廊道建设1.2万亩。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绿色行动,让林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林木资源得到了休养,林草植被逐步恢复,森林面积不断扩大。今日的渭北“旱腰带”上,“春季有花、夏季有荫、秋季有果、冬季长青”的生态景观旅游带基本形成。
系统提升森林质量 厚植秦岭绿色底蕴
牛寺庙,是秦岭北麓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以前,村里塬残沟深,满目荒坡荒沟。2021年以沋河西岸和秦岭北麓为主战场的国土绿化项目实施后,通过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措施,为荒坡荒沟注入绿色的活力和生机,320万株新栽植的侧柏、白皮松等苗木密集整齐地排列在万亩荒坡上。如今山峰起伏,丘陵连绵……临渭区以绿为底,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日趋扩展,构筑起美好生活示范区坚实的生态屏障。
“通过这几年的植树造林,沟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大为改观,树木已经成林,野鸡、鸟儿都多了。”牛寺庙村护林员孙有江每天都要对新栽植的树木进行巡查、管护,“当前就是要管护好树,要防火禁牧,更要修枝剪叶防虫害,让全村人都感受到绿水青山的幸福”。
“森林质量提升就是要系统提升树木的多样性。”临渭区林业工作人员李卓朗说,“森林质量提升工程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优化森林结构,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增加生物多样性,使其恢复到接近原始状态或达到更高的生态平衡。”
无独有偶。在华州区大明镇桥峪,以前靠伐树砍树讨生活,现在成为护林员的村民李印龙,随着森林质量提升工程的实施,他和村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