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晋阳大地,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汾河景区,碧波荡漾,水鸟翔集,两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西山城郊森林公园,漫山遍野的绿树郁郁葱葱,曾经的采煤沉陷区已变身生态绿肺;城市街头,一个个口袋公园小巧精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近年来,太原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提质、兴业、利民”为主线,统筹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积极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特色之路,让“锦绣太原城”在绿色发展中焕发出全新活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典范。
生态提质,厚植绿色根基
太原,三面环山,一水中分,独特的地理地貌赋予了这座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也让生态保护成为太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太原市将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森林和草原生态质量作为关键任务,多管齐下,让生态底色愈发浓郁。
2024年12月15日,《太原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1774.42平方千米,为太原生态保护勾勒出清晰且坚实的边界。与此同时,太原市“一泓清水入黄河”52项工程中的“太原盆地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工程”超额完成任务,实际建设面积达83.33平方公里,完成投资3.81724亿元,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贡献了太原力量。
在规划引领下,太原市持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2024年,太原市启动“13152”林草高质量发展行动,完成“三北”六期人工造林3.5万亩,国土绿化建设任务2.5万亩、森林质量提升任务13.5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3.5%,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在大规模城市化进程中保持森林资源稳步增长的城市之一。2025年,太原市计划完成人工造林4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退化林修复3万亩,森林抚育5万亩,各项任务正在稳步推进。
为方便市民参与义务植树,太原市依托北山生态园国家级义务植树基地,举办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带动30000余人次市民积极响应。同时,通过构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网络平台,上线35个捐资项目,累计接受捐资322万元,营造出全民爱绿植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在生态资源保护方面,太原市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举措。2024年,对2023年度658个林草监管图斑进行复核,及时查处整改45件违法违规问题,实现动态、常态和数字监管。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考核,构建市县乡村四级保护体系,完成60株古树名木的保护抢救复壮任务,实现100%保护率和保险全覆盖。
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也是太原生态建设的重点工作。通过开展湿地保护宣传、编制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实施华北豹保护工程以及开展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合行动等,在湿地保护和野生动物救助方面成效显著。2024年接办12345市民热线相关电话315起,救助野生动物38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只。
此外,太原市注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和森林草原防火工作。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加强对苗木的检疫和监测,建立防控跟踪服务机制,实现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零入侵”。在森林草原防火方面,构建五级网格化管理体系,完成258公里防火应急通道建设,为森林草原安全筑牢基础保障。
改革兴业,激活绿色动能
冬日的娄烦县天池店生态园,虽然寒风凛冽,但园内的温室大棚里却暖意融融,草莓、西红柿等果蔬长势喜人。“我们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生态种植和乡村旅游,不仅让这片荒山变绿了,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增收致富。”天池店生态园负责人介绍。
这是太原市以改革为动力,盘活林草资源,推动林草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太原市积极探索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路径,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2024年,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被列为市级重点工作。太原围绕“稳、活、融、试”四字方针,建立周通报、月调度工作机制,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保障收益权,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林业发展的积极性。
在产业带动方面,太原实施森林乡村建设工程,启动“百场带千村”行动,推动生态建设产业化和产业发展生态化。古交大果榛子产业园、娄烦县天池店生态园等种植企业发挥产业带动作用,累计帮助近千农户每年增收1万余元。阳曲、娄烦的36家造林扶贫合作社参与林草生态建设,带动575名林农巩固脱贫,2024年发放劳务费724万元。国有林场积极开展场村合作,与19个村集体共建,为村民提供4970人次就业机会,带动增收633万元。
林下经济在太原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娄烦县繁盛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在林下中药材经济领域不断探索,截至2024年底,林地经营面积扩展至6000亩,社员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目前,太原市林药、林蜂、林果、林菜、林苗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遍地开花,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晋源区蒙山模式通过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打造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1300万元。小店养蜂模式下,西家凹华峰养殖有限公司采用“党支部+合作社+蜂户”模式,发展蜂蜜养殖产业,带动40余人就业,产值达110万元。东山林场“百场带千村百场”模式下,林场与5个行政村签订共建合作协议,实施林下中药材种植,人均增收3500元。古交高价值林产品模式下,推动林下养殖向“特、优”方向发展,建成2处养殖基地,养殖林麝560只,年产值1100万元。
发展利民,共享绿色福祉
“现在家门口就有公园,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舒心。”家住太原市小店区的市民李大爷感慨地说。李大爷家附近的学府公园,曾经是一片荒地,经过改造后,如今已成为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深受周边居民喜爱。
近年来,太原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为群众增添身边绿色、眼前美景,拓展林草就业增收空间,让人民群众在绿色发展中收获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城市绿化方面,太原市不断优化城市绿地布局,建成一批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和绿道。2025年计划新建30个口袋公园,未来十年朝着“千园之城”迈进,到2035年,全市公园总数突破1000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至15平方米。这些绿色空间成为市民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理想去处,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林草产业发展也为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从造林绿化、森林管护到林下经济种植养殖,从林业加工到生态旅游服务,各个环节吸纳了大量劳动力。此外,太原还积极开展生态惠民活动,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吸引群众参与生态建设。发展生态旅游,打造一批森林旅游、乡村旅游景点,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让群众从生态旅游中受益。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生态保护的群众给予经济补偿,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
在娄烦县的一个小村庄,村民老张将自家房屋改造成农家乐,随着当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农家乐生意红火,年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他感慨地说:“以前守着这片山水,不知道能有啥用,现在才知道,绿水青山真的就是金山银山啊!”
2025年4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化祖国必须坚持扩绿兴绿护绿“三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联动。站在新起点上,太原将牢记领袖嘱托,以“提质、兴业、利民”为指引,不断提升干事创业本领,续写更加绚丽的绿色发展篇章,让“锦绣太原”的绿色名片更加耀眼,让人民群众在绿色发展中收获更多幸福与美好。
(山西省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