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文化 > 三北文苑
甘肃有个治沙政府叫临泽县
内容来源:甘肃省林业厅 2024-08-13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北防护林建设局:http://www.forestry.gov.cn/sbj.html


临泽县紧靠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有荒漠化土地322.3万亩,沙化土地248.4万亩,分别占国土面积的78.7%60.7%,是一个典型的沙区绿洲农业县,也是张掖市防沙治沙的重点区域。境内有三条风沙带穿境而过(黑河北岸沙带,中部蓼泉、鸭暖沙带,西南部新华沙带),风沙线总长度达103.2km,贯穿7个乡(镇)。

“黑(he)风!整个是黑(he)滴!啥都看不见!就像我和你这样面对面也看不见。我们那时候小,几个娃娃放学的路上,突然就像一面黑黑的墙从天上压上过来了,大家喊:黑(he)风来了!就手拉手闭住眼睛爬在路边的沟沟洼洼里,等一阵,风过了爬起来,脸上全都是厚厚的一层沙土。每次黑风过后,房倒屋塌,牛哩,羊哩就在沟里死着呢!”

在临泽县林草局,我们碰到了正在办理退休手续的原临泽县林业局局长王福明,说起沙害,王福明局长就像是昨天才经历过一样,讲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那年我还在上小学。放学路上,几个娃子打打闹闹地边玩边走,忽然天就暗下来。我一个大爹喊:快跑,黑风来了!那会离我家不到100米,我撒腿就跑,等跑到家里,关上门窗,从窗户往外看,黑黑的,啥都看不见了。后来,听大人说,哪个村子里的丫头(小女孩)被刮的再没找着......”临泽县林果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窦长保也给我们讲了他的亲身经历。

“那时候风大得很,沙乘风势,它一晚上就能往前走十几、二十米,刚冒出苗苗的庄稼,一场风一刮,全都埋进沙里了。你把沙推掉,再种,又一场风,又埋了。”“风起沙石扬,埋地又压房,好年不过百,灾年全丢光。临泽城北部风沙严重的乡、村,粮食亩产一般年景只有100多斤。不治不行了,沙从人的嘴里抢庄稼呢。”

临泽县志记载,1950年,临泽县人民政府作出在板桥、平川两镇北部栽植防风固沙林的决定。

1951年,营造防风固沙林292亩,成活6.5万余株。

1952年营造1160余亩。

1953年,临泽县委县政府制定防风固沙林带营造方案。

1962年,落实“林有主、主有权、权有利”政策,同时,把林业生产列入经济恢复的重要内容。

1965年,临泽县委作出“大规模地发展造林事业”的决定,确定了防风固沙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同时并进的原则,全面推进林带建设。

1972年,临泽县制定林业发展五年规划。1975年,临泽县制定林业发展十年规划。

1978年国家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国家投入逐渐增加,迎来了临泽县生态建设的黄金期,大规模的群众治沙运动兴起。到1990年,东起板桥乡土桥村,历红沟、三三、贾家墩等17个村与高台林带相连的北部防风固沙林带;自箭台西北到蓼泉乡下庄村的中部防风固沙林带;自大沙河两岸向小屯、五泉、野沟湾延伸的大沙河两岸防护林带;自黄家湾到西海沙漠地带的南部固沙林4条防风带中的4条防风固沙主干林带形成,林带计长119公里,“人进沙退”效应产生。

“平川镇三一村,我出生的地方,是临泽县率先开始治沙的地方。村支书叫谢诚贵,带领全村人治沙造林,建起6000亩的村办林场——三一林场。谢诚贵被评为全国治沙先进个人,全国都到我们村来学治沙经验。大集体时代,采取的是记工分的方式。强劳力一天能挣10分,弱劳力一天只能挣5-6分,一年下来,挣工分多的人家一年能收入10多块钱,劳力少的人家一年下来只有五、六块钱的收入。”王福明沉浸在了回忆里。

“一年才这么点收入,群众愿意吗?”我问。

“治沙这是给大家保饭碗保活路的事,虽然很苦但没人抱怨,都很积极。”“每年春天正是风大的时候,经常是头天栽的树,一晚上风一刮,全都被沙埋了,只能重栽。但大家都不怕苦、不怕累,真的是拿出了战天斗地的精神。”王福明局长谈到这里时,目光里满是坚毅。

“临泽每年春季都要搞一次植树造林活动和压沙活动,上到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到农民,人人参与。几十年了,一届不落。你看,这是当时的县委书记赵学忠,县长陈晰和机关干部在一起植树。”窦长保一边在电脑里找当年的照片,一边给我们讲。

“就这个地方,我上初中那年,记不起来是去干啥,我爹骑着自行车稍着我,要上一个大沙丘,车骑不动了,推也推不动,我爹就扛着自行车走,我在后面跟着。脚踩在沙上,一踩一个窝,咋都走不到前面。也不知是不是那时候太小的原因,我只觉得那天自行车太大、我爹太瘦小,那个坡呀,太高太陡,咋也爬不上去......

“前些日子我还开车去过那里,那个沙丘还在,就在这个位置,在路中间,但一点都感觉不到高和陡了,那就是一个小坡坡。路的两旁,全都是成片的耕地和道道防风林,一望无际。”窦长保给我们调出一张临泽治沙全景图,用鼠标拉大了给我们看。

“之前临泽县是见不到长青树的。三北工程启动后,临泽治沙林场栽下了第一棵樟子松,我们听说后,那个激动、那个兴奋,几个人骑着自行车跑了20多公里去看樟子松。”

“现在,樟子松、刺柏这些长青树种已经成为我们城市绿化、绿色通道、村镇绿化的主要树种,你走到临泽县城的每一条街道,都能看到樟子松、刺柏,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窦长保讲到这里时,语调依然平和、表情依然淡定,但我捕捉到了自豪。

1978年以来,临泽县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一期、二期、三期、四期、五期、退耕还林、公益林区划界定、日元贷款风沙区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沙区建设、黑河流域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治理、规模化防沙治沙、国土绿化、防沙治沙示范区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项目,采取荒漠植被封育、工程治沙、人工造林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模式,风沙治理进一步向沙漠纵深推进,建成长达187公里的绿洲外围防沙固沙阻沙林带,绿洲向沙漠延伸3-14公里。初步形成了内有农田防护林网,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外有荒漠植被封育区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有效遏制了沙区风沙危害,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保障了绿洲生态安全。张掖市林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