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林长制以来,金塔县坚持高起点站位、高标准推进、高效率落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立县”战略,充分发挥林长制的引领作用,构建起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建制度明责任,“护绿”体系全面建立。建成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双总林长、县、乡、村三级林长全域覆盖的组织体系,设置县、乡两级林长办11个,设立县、乡、村三级林长288名,基层网格员479名,各级林长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担当,累计开展巡林27000余次。持续健全制度体系,制定印发实施方案和林长会议、议事规则、司法协作等配套制度,为林草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印发县级总林长令6期,制定出台林长制考核管理办法,建立林长制“三单一函”工作机制,深化拓展“林长+”模式,定期召开总林长会议、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林草资源保护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确保林长制工作开展有章可循、推进有力。
二是抓机遇谋项目,“增绿”成效逐步凸显。按照“南护水源、中兴绿洲、北拒风沙”的总体思路,坚持在绿洲外围以风沙口治理为重点,实施封滩封沙育林育草,提高林草植被覆盖度,在黑河沿岸、巴丹吉林沙漠西缘建设沙化土地封禁区3个,封禁面积53.895万亩。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林草生态建设,争取“蚂蚁森林”“绿带行动”“我有一片胡杨林”等公益造林项目,鼓励引导大漠农林公司等20余家私营企业和个人参与种植营造防风固沙林规模达到近48.5万亩。在绿洲边缘因地制宜,实施环城防护林建设工程,完成人工造林6.7万亩,栽植胡杨等各类苗木357.1万株,在县城西、南、东三个片区建成了以胡杨为主、其他乡土树种为辅的人工防护林体系。在绿洲内部依托“共植胡杨·共享绿色”公益行动,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完成乡村造林绿化3.15万亩,绿色通道663公里,农田林网964.7公里,退化林修复1.3万亩。在重点风沙口,采取工程治沙和生物治沙相结合的措施,开展“沙漠锁边”行动,有效阻止巴丹吉林、库姆塔格两大沙漠前移汇合。
三是守底线强监管,“管绿”举措不断夯实。建立健全以林长制为基础的“县、乡、村、基层管护员”四级森林草原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常态化做好森林草原火灾隐患排查整治和野外用火管控。强化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和绿色防控,完成黄斑星天牛等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8.6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面积6.6万亩。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组织开展越冬水鸟、春季候鸟迁徙、夏候鸟繁育、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等监测工作,全县野生动植物生长、栖息地质量持续改善,种群稳中有升。严格执行林木采伐限额、林草地征占用等审核审批制度,严把准入关口,扎实落实林木采伐、林草地征占用审核审批规范。制定出台《自然资源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违规野外用火举报奖励办法》等,筑牢了资源管护的安全屏障。
四是强基础促发展,“用绿”产业持续壮大。坚持生态治理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思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沙区观光农业、特色林果、食药同源和草业产业,累计发展以桃、杏、梨为主的特色林果12万亩,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白刺接种锁阳为主体沙生中药材13.7万亩。做大做强特色林果、沙生中药材等林产品品牌,大漠农林公司生产的肉苁蓉、锁阳荣获农业农村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农产品认证和中国林业与环境保护促进会生态原产地地标性保护产品(PEOP)认证,全县注册林果产品商标26个,获得“三品一标”产品认证18个,获得绿色食品认证13家。建成黑河沿岸食药同源产业一体化发展市级示范园区1个,培育龙头企业2家,培育林果专业合作社105家。依托防沙治沙成果和丰富的胡杨资源,打造了集生态造林、防风固沙、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金塔沙漠胡杨森林公园,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走出了从“防沙治沙”到“沙里淘金”的荒漠防治新路子。(酒泉市林草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