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党史学习教育 > 办实事

鄱阳湖:万羽归来 他们在守护

2021-12-0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鄱阳湖的东方白鹳 王建民摄

立冬过后,万羽归来。

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迎来了最美的季节,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还有滩涂上无边无际的蓼子花、荻花和成群结队的美丽精灵。

负责监测、守护水鸟的是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工作人员。在吴城保护管理站,他们远离城市和家人,扎根湖区、与鸟为伴,几十年来不畏艰险、岁岁坚守。

1987年,王小龙转业分配到鄱阳湖保护区基层保护站。每天5点起床,风雨无阻,“常常要攀上吴城保护站20多米高的瞭望塔,用望远镜观察候鸟聚集方位。”35年来,王小龙坚守如一。

王小龙的同事万敏,清楚地记得首次来到吴城保护管理站的那天——2011年10月30日。“条件跟现在没法比,路很颠簸,车子驶过扬起一阵灰尘。”万敏说,保护站的硬件设施也不完善,“没有空调、热水器,很不习惯。”打小生活在南昌的万敏直呼,“太艰苦了!”

在吴城保护管理站工作的这些年,万敏没有赶回去见母亲的最后一面,也错过了孩子成长的许多瞬间。万敏心中最愧疚的仍是父母,但“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必须要做好”。

今年7月,吴城保护管理站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支部”,党支部书记舒国雷作为代表,赴京接受表彰。“得奖难,守护荣誉更难!”舒国雷说。他落地南昌,来不及回家,就匆匆回到吴城保护管理站,开始了日常工作。

鄱阳湖一带流传过一个故事:保护区一名职工和当地女孩恋爱,女孩的父母不答应,理由是,这些“搞鸟”的一天到晚泡在湖里,可连片鱼鳞、连根羽毛都带不回。

这是吴城保护管理站郝能祖的故事。郝能祖在吴城保护管理站待了几十年,忆及当初,他用“一穷二白”来形容。“刚成立时,保护区连个像样的办公场所都没有,窗户上没玻璃,压井取水,用煤油炉做饭,办公、住宿、接待、仓库分开在好几个地方。”郝能祖说,“每次参加组织生活都要坐八九个小时的船去南昌,结束后再花同样的时间回鄱阳湖。”

扎根湖边10多年的舒国雷略感欣慰,“30多年来,交通工具渐渐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最开始是靠两条腿走完2.24万公顷保护范围,后来有了摩托车、汽车和船。”

正是有一代代人的坚守,吴城保护管理站党支部获得了多项荣誉。2012年度,荣获江西省林业厅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2-2015年,两次荣获江西省青年文明号称号;2017-2018年度,荣获全国青年文明号称号;2019年度,荣获江西省林业局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还有这次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舒国雷满眼都是自豪,“保护站一共9名党员,这样的成绩不简单。”

每年到鄱阳湖越冬的鸟类有380多种,数量超过6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19种、二级达73种。全球种群98%以上的白鹤、80%以上的东方白鹳、70%以上的白枕鹤都在鄱阳湖越冬。

今年12月10日-12日,第二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将在九江市、南昌市、上饶市举办,主会场就在永修县吴城“中国候鸟小镇”,也就是吴城保护管理站所在地。

吴城保护管理站党支部早早进入“备战”状态。王小龙将巡湖时间提前了1个小时,每天4点起床。“只有每天到湖边走一圈才放心。”陪伴他巡湖的,已经是第四辆摩托车。

为了全方位展示江西湿地生态、水生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吴城保护管理站在人员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开展以“宣传鄱湖湿地 普及候鸟知识”为主题的系列科普宣教活动,发动5000多人,覆盖鄱阳湖沿湖15个县(市),直接受众超过100万人,辐射人群达1000万人。

为了更好地保护候鸟,吴城保护管理站与江西省各级法院联合,架起保护区与司法系统共同保护湿地候鸟的桥梁,创立了全国首家“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孵化了全国第二家、全省首家环境资源法庭。

初冬的鄱阳湖边,寒风呼啸,舒国雷、王小龙等人骑着摩托车渐渐远去,“我们是共产党员,请组织放心,我们一定会守护好这片湖、这些鸟。”(李梦丽 龚小娟 钟南清)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