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四川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2025-08-0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四川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核心主体,自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积极作为,认真落实“两统一”等职责,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四川地处长江、黄河上游,是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显著。

依据《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四川省纳入规划的国家公园共3处,分别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贡嘎山国家公园。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已经成立,正在创建的是若尔盖国家公园。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成效显著,构建共建共享新格局。全面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清晰界定权属、类型及面积等核心要素;完成3646个界碑界桩与5000余个标识标牌的规范化布设,实现空间管控可视化。创新推进集体资源共同管理模式,签订334份合作保护协议,建立81个共建共管共享委员会,打造8处重点入口社区,提供6500余个公益岗位,让保护成果惠及民生。全覆盖推行野生动物致害保险补偿,同步探索生态保护补偿综合改革,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年接待量突破200万人次,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价值双赢。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机制创新,构建全链条法治保障体系。立法层面实现突破,四川省人大常委会颁布《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条例》及协同保护管理决定,为管控提供法律支撑。司法保护形成合力,四川省高院设立生态法庭、省检察院强化监督,多地创新设立警察大队与生态警务工作站,构建“立法—司法—执法”闭环体系。严格落实经营建设活动管控,建立项目准入“审查—监管—评估”全流程机制,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活动,对原住居民生产生活等必要活动实行分类审批。成功引导40余个工程项目落实生态保护措施,推动国省重大项目绕避核心保护区,最大限度守护生态空间。编制完成6个专项实施方案,科学划定保护、修复与利用格局,为精细化管理提供蓝图。

自然生态保护修复成果丰硕,濒危物种保护迈上新台阶。历史遗留问题攻坚成效突出,四川省政府出台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投入省级财政奖补9.56亿元,全面退出200宗矿业权,278座小水电退出249座。监测巡护体系日趋完善,编制的监测体系建设方案获国家林草局批复,卧龙、荥经3套信息系统接入国家生态感知平台。布设红外相机4600余台,划分106个保护网格与663条固定样线,年均巡护达8.5万人次、10万余公里,实现生态动态监测全覆盖。生态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完成33万余亩栖息地修复,重点推进黄土梁等生态廊道建设,恢复大熊猫栖息地2万余亩,雅安片区1.6万亩历史遗留矿山修复成为示范工程。监测数据显示,重点区域野生大熊猫数量增加,野外遇见数逐年上升,种群恢复态势喜人。

同时,四川省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并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突出若尔盖国家公园核心保护价值,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提升若尔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二是围绕黑颈鹤、大天鹅等旗舰鸟类保护,通过健全科学监测与管护体系,有效保护若尔盖珍贵的高原物种基因库。

三是重点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高质量编制“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减畜降牧方案,努力实现“减畜不减产、降牧不降收”目标。加大省级财政投入,支持地方积极探索组织化放牧及绿色转型试点示范,充分发挥创建区红色、绿色、特色资源优势,推动区域转型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果叮咚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