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从哪里来”,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绕不开的问题,也是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破解的难题。福建省武平县以数字赋能林业金融作为突破口,通过数字技术重构信用体系、金融工具激活生态资本、制度创新释放规模效益,实现林业金融数字化发展与金融创新再升级、农村产权与金融深度融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林业生产经营周期长、资金投入大,金融支持十分关键。2021年7月,武平县建成全省首个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利用区块链技术,将公共信用、林权信息、林权贷款、林业经营等状况都链接到该平台,使林农和金融机构登录平台后实现融资供求信息精准对接,全面打通了林业金融快车道。
平台整合林业部门、不动产登记机构、森林资产评估机构、担保服务机构和征信机构等5家单位涉林相关信息,构建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的信用体系,实现2.9万多本林权证电子化,形成覆盖4.7万多条区块链信息的林业主体信用档案。
同时,平台与金融机构进行信用档案共享,林农贷款从“跑部门”变为“掌上办”,办贷时间由最初的手工办理1—30天压缩至目前的1—2天。
通过平台,林农可申请一对一或一对多服务,直接选择某一金融机构的产品或提出需求,再从各家机构报价中择优选择。林农、林企可与银行机构充分议价,获得优质服务和低利率资金,形成价格公平、交易平等的服务竞争机制。目前,该平台汇集16家金融机构77款专属产品,已成功放款4558笔,累计放款8.69亿元。
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林业生产经营中的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瓶颈问题。而武平县2024年上线发布的全国首个数字林业综合平台“e林通”,则以数字科技赋能林业产业发展,从而实现山林披绿、林农林企增收。
“e林通”平台集管理、服务、决策于一体。平台通过整合林业、自然资源、金融等部门资源,建立以森林经营方案为基础的管理制度,打通林业各类应用系统平台的数据链接,融通林业资产产权、森林资源品相,实现对林业经营主体精细化管理。
同时,借助互联网5G技术,织密织牢天网、地网、人网,将林业资源、林业管理等相关数据通过移动端进行多维分析展现,创新发展多功能林业,实现涉林资源中心化、林权落界数字化、碳权登记标准化、生态资源价值化。
“e林通”平台贯通产业链上中下游,基于林业产业大数据,提供“林农—林企—初加工企业—深加工企业”等供需对接与撮合匹配服务,汇聚全国相关商业信息。平台不仅为林业经营主体拓宽了资金来源渠道、梳理了经营发展方向,更为全面推进共富林场建设和森林“四库”价值转化提供了资金和服务保障。
林权是林业经营者最大的资产。武平县早早便开展林权融资机制创新,把林权资产量化成收益权票据,让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股份、林农变股东。
捷文共富林场 武平县林业局供图
针对林地碎片化导致的融资壁垒,今年武平县以共富林场建设为抓手,创新“1256”建设机制,通过“三权分置”整合分散林权,引导林农以林地入股、劳务参与、合作分成等方式,参与规模化经营。通过产业融合与主体联动,将零散资源转化为规模资本,为破解“钱从哪里来”难题提供了核心路径。
武平县充分考虑全县集体林地经营现状,创新推出股金型林票。除了林票制发标的山场所在村集体的成员外,武平县内个人或组织法人都可认购林票。林票发行后,持有者每年可收到3%—5%预收益分红,中途可通过林票制发单位全面值回购或转让交易兑换成现金,林地经营周期结束还可享受林地经营利润分红。国有林场负责山场的经营管理,收取采伐后纯收入的10%—20%经营管理费,以及一定比例的上级补助管理费。如此一来,可实现林票持有人、村集体、国有林场多方受益。
目前,武平县已发行4批股金型林票,制发林票金额共计704万元,林票合作山场面积共计2737亩。其中,Lw202501号股金型林票升级为“福林票”,全国各地的投资者均可申购。
此外,武平县还积极探索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将生态公益林补偿收益、天然商品林停伐补助、造林补助、碳汇收益等未来收益权项目,以及紫灵芝等林下经济特色产品和其他可量化的林业生产要素全部纳入林业融资抵质押范围,探索推出“金山贷”等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信贷产品,发放10年至30年或更长期限的林权按揭贷款。
林子变票子、青山变金山。武平县通过构建“金融赋能—制度创新—产业共富”的“三位一体”绿色发展模式,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破解林权融资壁垒,为318家经营主体引入资金活水,驱动40.99万亩林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活森林“四库”新动能。(刘春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