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方动态

四川泸县青山林海变富民强村“聚宝盆”

2025-08-1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林下摇曳的中药材、竹林中鲜嫩的竹笋、枝头饱满的油茶果……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山林正逐渐变为富民强村的“聚宝盆”。

近年来,泸县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组合供地的制度创新到闭环治理的系统保障,再到跨省协作的机制突破,在青山林海中“点绿成金”,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篇章。

创新破局

“以前建竹林基地和找加工储存用地是两码事,费时费力。现在一次竞标就能解决两大需求。”四川盈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切身感受到改革带来的便利。2024年11月,该公司在成都农交所泸州分公司以321.5万元成功竞得泸县石桥镇农丰村一处包含715.5亩林地和12.3亩集体建设用地的“资源包”。

泸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胡凌介绍,这是全省首宗“林地+土地”自然资源组合供应项目,采用“林地经营权+低效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的方式进行资源组合供应,不仅使低效土地得到盘活利用,也有效解决了企业合法获取第二产业用地的难题。

“林子还是那片林子,地还是那块地,但身价不一样了,还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农丰村党总支书记屈自成介绍,该项目让村集体和农户一次性获得收益310.8万元,建成后还将提供约150个就业岗位。

通过这一创新模式,泸县不仅打开了资源供应的新局面,更开创了“一产基地+二产配套”的链式发展新路径,为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助推当地林业全产业链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流程再造

“不仅解决了10多年来林权不清的问题,还顺利拿到了个人林权证,现在每块林地的边界、面积、权属都清清楚楚。”今年1月,泸县方洞镇陈田村村民陈某贵拿到了属于自己的林权证。

通过县镇村社四级联动积极化解涉林纠纷,对拟流转林地再次开展确权登记。2024年以来,125本崭新的林权不动产权证在泸县不动产登记中心陆续发放,750亩林地“身份档案”被逐一厘清。

完成林权登记,为深化改革盘活资源和保障权益奠定了坚实的产权基础,而规范的流程则是林地流转的坚强保障,有力护航集体林改落地见效。

“我们的每笔林权交易都要经过‘资产评估—集体决策—政府审核—部门备案—县政府审批—公开竞价’6道关口。”泸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资源管理股股长叶伟军介绍,泸县因地制宜出台《泸县集体林权流转管理办法(试行)》,规范产权流转,并提出依比例在流转林地范围内保障林产品加工、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等二、三产业发展用地,助力产业链延伸。

接下来,泸县还将进一步探索“量体裁衣”式供给模式,让森林资源真正流动起来,实现从“有什么供什么”到“需要什么供什么”的转变。

五森共融

站在位于荣泸交界的道林沟景区观景台上远眺,油茶林漫山连片,竹海泛起绿浪。“自从与重庆市荣昌区签订林业联合发展协议以来,我们在产业发展、森林防火、林业执法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越来越多。”泸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郭武灿说。

泸县与荣昌区打破行政壁垒,创新建立森力共建、森源共享、森防共筑、森态共护、森产共促的“五森共融”机制,推进茶叶、油茶、林果、竹林“四个一万亩”产业发展,新增林竹、林菌、林药种植3000亩,建成林业产业基地6个,带活涉林企业5家,创造林业经济价值800万元。

今年4月,荣昌区、泸县采取“林场+村集体+企业”合作模式,联合发展的千亩林下种植中药材种植基地迎来首笔集体分红10万元。村民们算了一笔账:除了稳定的林地租金,还有项目分红和优先务工收入,三重收益让每户年增收破万元。

荣泸两地携手,让曾经的省界边缘地带变成了产业“黄金走廊”。数据显示,新模式下的亩均收益较传统经营提升5倍,年带动增收300万元。而这仅仅是开始,更大规模的林竹、油茶、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及森林旅游开发已提上日程。(莫建洲 章弟琴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