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大兴安岭,万顷绿荫,千般活力。
这是中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国有林区,总面积达10.67万平方公里。全面停伐10年,森林蓄积量增加2.26亿立方米,增幅达28.1%,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筑得更牢。
在聚焦主责主业的同时,内蒙古森工集团着力建设智慧林业、发展林草产业、推进“三项改革”,经济得以重塑,发展活力尽显。
绰尔河风光 哈斯巴更摄
智慧林业,提升保护质效
一台搭载高精度摄像头的无人机从绰尔森工公司的智能机巢起飞,实时画面同步传输至数百公里外的内蒙古森工集团森林防灭火指挥中心。阿尔山森工公司生态功能区的管护站前,游客扫描“防火码”,入山信息便录入云端管理系统……
近年来,内蒙古森工集团开展“智慧林业数字森工”建设,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全面应用,打通林业发展的“信息高速路”。
集团投资4600余万元,自行建设光缆5269公里,涵盖林区近2/3的林场,陆续配套建设214座4G通信基站,使林场、管护站等重点区域公网覆盖率由10%提升至50%,为实现智慧林业、打造数字森工夯实基础。
2024年,集团与中国电信合作,投资近2亿元实施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提升林区基础通信网络覆盖率,完善生态感知监测能力,构建智慧林业应用体系,为生态保护、资源管理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目前,信息化能力提升项目总体进度已达58%。109个基站完成安装,其中68个已开通运行。10套便携基站实现了全域机动、随时能动、随时能战的应急通信保障目标,为森林火灾精准扑救提供有力支撑。高山视频监控升级改造全面提速。无人机智能巡护体系在牙克石、乌尔其汗、吉文、大杨树、金河等关键区域完成测试。应急指挥调度、人力资源管理、智慧旅游、森林资源管理等8个核心应用系统已完成需求确认与深化设计,进入开发阶段。
随着项目实施,一个全域覆盖、纵跨层级、整体协同、安全高效的智慧林业一体化平台正在集团加速呈现。
引入企业,产业升级壮大
阿尔山温泉氤氲的暖雾、根河源湿地秘境的幽深、满归林宿散发的独特风情……
7月25日至28日,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东方甄选CEO俞敏洪走进呼伦贝尔,向全国网友直播大兴安岭林区风光,并实地察看新东方大兴安岭自然教育基地项目进展。
2025年初,内蒙古森工集团与新东方文旅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新东方·大兴安岭自然教育基地”。
除了新东方文旅集团,今年年初,集团还与中旅集团、众信旅游集团签订合作运营协议。目前,运营团队均已入驻,部分联营景区、酒店、林宿已开业运营。
眼下,集团旅游产业正从资源红利向创新红利跃迁。与各大国有企业、文旅头部企业的合作,即旨在将散落的景区景点串珠成链,建链强链补链延链。
与此同时,集团与呼伦贝尔市相关旗(市)研究G331旅游线路开通运营,组织28家旅行社负责人深入林区调研,为旅游市场拓展夯实基础。
阿尔山金江沟温泉度假区 哈斯巴更摄
在提升品质方面,集团集中力量打造阿尔山金江沟温泉度假区二期、阿尔山系列主题酒店、莫尔道嘎白鹿岛景区整体提升、根河源国家湿地公园设施提升、满归兴安林宿三期、得耳布尔卡鲁奔湿地自然教育研学基地建设项目。
在业态创新方面,集团依托内蒙古大兴安岭航空护林局,与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开展合作。飞龙公司直升机将入驻根河机场,推出一系列飞行体验项目。
在跨区协作方面,集团与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大兴安岭地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共同成立大兴安岭旅游联盟,凝聚三地五方合力,打响“大兴安岭”旅游品牌IP。
集团旅游产业已累计投入资金近25亿元,先后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1个、4A级旅游景区3个、3A级旅游景区2个、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2个、国家4C级自驾车营地1个、国家级森林养生基地2个、森林特色小镇3个。
截至8月15日,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旅游总收入达4817.84万元,同比增长24.54%;接待游客48.97万人次,同比增长2.67%。游客到访增加不多、旅游收入大幅增长,林区旅游弱、小、散、杂的状况明显改观。
内部改革,激发动力活力
“林区工作条件比我想象的好很多,生态环境好,福利保障齐全。”23岁的包萨如拉去年从内蒙古师范大学毕业,在绰尔森工公司已工作一年,“非常幸运能来到森工集团,单位提供了免费的住宿,还有五险二金。”
2024年,内蒙古森工集团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国企改革的部署要求,以全面提升现代化治理水平、市场化经营能力为目标,统筹开展了经营管理架构优化整合和“三项制度”改革。改革广度、力度、深度前所未有。
集团制定了机构调整方案,印发了经营管理架构优化整合指导意见,压减森工集团、森工公司两级内设机构83个,整合撤并森工公司场科级单位155个,压减管理岗位4288个,打破了“倒金字塔”结构。
以全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为核心,集团创新用工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实行“综合项目部”式管理,员工统筹调配、竞聘上岗、集中考核,以岗定薪、一岗一薪、易岗易薪,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增强了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全面推进管理人员竞争上岗。为全面落实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工作要求,2024年,集团44户二、三级子企业新聘任管理人员511个,其中通过竞争上岗方式聘任管理人员419人。
健全常态化岗位评估机制。集团各直属单位用工全部实行按需设岗、一岗多能,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绩效考核结果运用。
员工能进能出。制定印发集团《人力资源发展三年规划(2024—2026年)》《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24—2030年)》,坚持市场化劳动用工机制,2023年以来,“订单式”引进人才2282人。
收入能增能减。构建能力贡献决定薪酬水平机制,实行工资总额分类分级管控,优化工资总额结构,绩效性工资总额随着任务走、跟着项目来、伴着效益涨。全面构建“业绩导向+精准考核+刚性兑现”的差异化薪酬分配体系。改革后,集团收入差距倍数保持在130%左右,浮动工资占比达到40%,预计2025年末达到45%。
……
如今的内蒙古森工林区,从生态支撑到产业助力,从项目招引到区域协作,从游客涌入到外界评价,从市场活跃到张张笑脸,活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徐凡 刘洪林 木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