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定权、人定心、树生金。20余年来,福建省武平县以司法护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审判执行出发,拓展“生态司法+”联动协作机制,延伸司法服务,助力武平绿了水、活了林、富了民,走上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早”化解 筑牢安全防线
青山环绕中的武平,90%的人口与林业发生关联。而在林改之初,武平法院的法官便明白,他们需要做好筑牢林区安全防线的充足准备。
武平法院依法应对涉林纠纷,大胆适用简易程序,将平均结案天数缩短3天。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与林业、公安、检察机关的配合,加大普法力度。探索形成了以“扇形调解网+斗样化解层+点状消解法”为主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创建“无讼林区”,全县116个行政村实现涉林民商事纠纷“零诉讼”,挂牌确认“无讼林区”村10个。
同时,武平法院推动成立武平县涉林纠纷诉前调解中心,在全县17个乡镇成立涉林纠纷诉前调解办公室,聘请27名护林员为特邀调解员,率先在全省推动成立县级行政诉讼案件协调委员会。加强对林权登记不规范、林地重复发包、行政执法等突出问题的分析和把握,及时向相关部门、行业发出司法建议,采纳整改率达100%。
2022年5月,武平法院首次适用“森林碳汇补偿+生态修复补偿”机制,公开宣判一起滥伐林木案。被告人林某自愿缴纳补植复绿保证金和认缴森林碳汇损失补偿金,生态破坏者由此变成环境修复者。
“融”整治 守好绿水青山
距离武平主城区10分钟车程、总面积2.3万亩的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里,池塘、湖泊、沼泽、农田及森林交错。位于其中的千鹭湖空气清新,吸引各种鸟禽在此栖息。
但就在几年前,这里上下游及周边河道支流存在无序生猪养殖等问题,水质不同程度受到污染,近三分之二的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水鸟和本土物种减少。
面对窘境,武平县多措并举持续开展生猪养殖业污染综合整治。跟随保护脚步,武平法院将河段管护纳入社区矫正工作内容,发出龙岩市首份“护鱼令”,与兄弟法院签署汀江流域环保协议。
2011年,武平法院林业庭正式更名为生态庭。发出“护树令”,对涉毁林刑事案件的非监禁刑罪犯,责令其在缓刑考验期内对古树名木进行专门看护;协同建立环境保护执法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好水土流失治理、森林防火及资源保护、村容村貌整治、生猪养殖环境整治等活动;推动“生态司法+林长制”,在县林长办设立法官工作室,推进涉林纠纷溯源治理“共治、共防”格局,立牌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引来“中国最美小鸟”蓝喉蜂虎来武平筑巢。
从专注解决林业纠纷到助力生态治理,武平法院生态庭法官用心守护绿水青山。
“准”服务 拓宽普法途径
数据显示,多年来武平法院涉林民事案件纠纷、涉林非诉申请执行案件均呈现下降趋势,2020年到2023年涉林纠纷下降71.42%。
不久前,武平县象洞镇收到一份武平法院送来的礼物——生态法治地图。
这份全称为“武平县生态法治地图调研报告”的册子,全方位介绍武平生态环境犯罪情况、民事纠纷情况以及预防和减少生态环境案件的建议。
“这份对辖区案件精准描绘的地图,是我们化解纠纷的法宝之一。”象洞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武平法院第一次送法上门。
从针对林业部门主动送法上门,到电视公判失火烧山案,再到案件多发地进行森林防火等法治宣传教育,武平法院针对不同对象制定精准的送法形式,力求更好地普及法律知识。
今年7月,正值灵芝成熟采摘时节,武平法院的村居法官走进永平镇恬下村灵芝种植基地,为武平灵芝产业提供法治服务。
除了村居法官下沉挂钩全县17个乡镇和225个村(居)提供调解、普法等司法服务外,武平法院还依托林区法官工作室、林下经济司法服务点开展走访调研,深入了解林下经济示范基地情况,为构建林业经营新机制、壮大林业特色产业、开发森林康养项目提供精准的司法服务,为林农增收保驾护航。(刘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