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的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依然多风,沙却已波澜不惊。纵横交错的草方格牢牢锁住流沙,耐旱植物扎根沙地筑起绿色屏障。
克什克腾旗地处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接合部,是京津地区的重要水源地。全旗沙化土地面积915万亩,其中浑善达克沙地866万亩。
作为赤峰市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主战区,克什克腾旗开出政府主导、央企助力、多元资本投入、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共赢的治沙良方,逐渐闯出一条治沙又致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在第十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召开之际,记者走进克什克腾旗浑善达克沙地治理项目区进行探访,记录绿进沙退、人沙和谐的生动实践。
“治沙我们有能力”
站在经棚镇白土井子村的高岗上眺望,云杉组成的林带随沙丘连绵起伏,整齐划一的网格沙障连接成片,沙棘、苜蓿等兼具生态、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草种顽强生长着。
莝草山项目区治理后。孙鹏摄
“2024年,这里还是光秃秃一片,草啊、树呀都是稀罕物。”克什克腾旗林草局副局长王明达告诉记者,白土井子村所在的莝草山沙区,是浑善达克沙地重度沙化集中区,总面积12.65万亩,是克什克腾旗沙地治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2024年5月,克什克腾旗启动莝草山沙区综合治理工程。在实际工期不足3个月的时间里,超前完成两年建设工期的治沙任务,工程成为全区第一个完工的“三北”工程六期项目。
“加速度”的背后是一系列治沙举措的合力之功。
“我们针对不同沙地类型‘量身定制’治理方案,通过‘乔灌草结合+工程固沙’的立体综合治理模式,形成了‘乔木防护林、沙障小方格、灌草覆盖’三重防沙网。”王明达介绍。
为降低治沙成本,克什克腾旗强化就地取材,选用沙地云杉、柠条、冰草、羊草等乡土耐旱品种,并充分运用平茬抚育等现行政策,优先利用本地黄柳、河柳作为沙障原料。
科技创新则是克什克腾旗制胜沙场的利器。“我们自主研发了沙障开沟机,机械作业效率约是人工效率的4倍。”王明达介绍,克什克腾旗扩大机械治沙覆盖面,使用草种飞播机、草种播撒机等机械装备,并拓展固沙剂、RTK(实时动态载波相位差分技术)等技术应用。
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克什克腾旗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沙方法。2024年,全旗累计投入5.42亿元,治理沙地89.5万亩。
“治沙我们有底气”
在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一期项目现场,曾经裸露的沙丘重披新绿,13种治沙模式试验地错落分布。
“该项目是蒙东地区首个央企参与的防沙治沙工程,总投资3.37亿元,规划治理沙地面积36.3万亩。”三峡三北防护林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窦玉明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公司发挥央企资源整合优势,协调落实资金和人、材、机等资源,并采取划片包区、专人专责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发三北建设管理系统平台,提升项目管理效率。
2024年,项目完成治理任务9.31万亩。2026年项目完成后,可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2.44个百分点,林草覆盖率提高5.36个百分点,沙化土地治理率提高6.51个百分点。
治沙非一时一人之事。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是克什克腾旗打赢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的底气。
克什克腾旗积极寻求与企业、社会组织合作,通过政企合作、公益造林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治沙。同时,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模式,调动农牧民参与治沙的积极性。
“克什克腾旗规定项目总投资的10%用于‘以工代赈’治沙,农牧民自愿就近参与治沙。”王明达介绍,目前,全旗累计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采取“以工代赈”模式治理沙地约3.8万亩,带动3000余名农牧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在管护方面,同样需要凝心聚力。克什克腾旗组织沙区苏木(乡镇)与荒沙承包户签订管护协议。莝草山沙区涉及的3个苏木(镇)、5个嘎查(村)、3个施工企业、21名护林护草员、479户农牧户签订了五方共管协议,携手巩固治沙成果。
“治沙我们有干劲”
见到白土井子村村民郝艳杰时,他脚上穿着一双黑色布鞋。“在以前可不敢这么穿,村子周围全是沙地,必须得穿到脚踝的高帮鞋。”常年奔走在治沙一线,郝艳杰晒得皮肤黝黑。
“刚开始真的太难了,每天顶着风沙挖坑种树,有时狂风骤起,刚栽下的树苗就被沙子掩埋,或被大风连根拔起,只能不停补种。”回想过往,他连连摇头。
“虽然辛苦,但大家都憋着一股劲,不把沙治好不罢休。”站在一旁的经棚镇副镇长安永兴接过话茬,“治沙改变了村庄的面貌,也改变了村民的精神风貌,越来越多村民自发参与到治沙中来。”
随着一株株大果沙棘苗的落地生根,风沙少了,村民的钱袋子也鼓起来了。
“治沙给我们创造了不少挣钱的机会,插沙障、做围栏、运树苗、补播、管护……大家能干啥就干啥,每天都有可观的收入。”郝艳杰兴奋地告诉记者,2024年他参与治沙2个多月,就挣了3万余元。3年后,大果沙棘进入盛果期,靠着发展沙棘产业,收入还能再涨涨。
治沙,也要治穷。克什克腾旗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充分挖掘项目建设和管护等环节用工潜力,并构建“建设、管理、经营”一体化治沙模式,统筹发展沙生经济林、灌木饲料等特色产业,使农牧民真正成为治沙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王明达介绍,克什克腾旗到2030年,预计实现沙地人工种草371.5万亩,全旗大小畜饲草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种植大果沙棘15万亩,沙棘产量达到7500吨,年经济效益实现4500万元。
4月,克什克腾旗全面打响今年的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计划投入7.8亿元,年内完成113.88万亩沙地治理。
“心里踏实,干劲更足。”郝艳杰说他今年已经参与治沙3个多月,现在没事就来莝草山这边转转,不远处沙地里的格桑花都是他种的。
治沙路上,格桑花盛放,美好生态、幸福生活的图景正在沙地深处徐徐铺展。(刘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