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茶树起源地。古茶树是我国重要的茶树种质资源基因库,是大自然和祖先留下的物质和文化双重遗产。我国有18个省份分布着古茶树,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其中最多的是云南。云南是我国乃至世界古茶树资源最集中、分布最广的地区,占有世界90%以上的古茶树资源量。保护古茶树不是将其封存为标本,而是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让利用反哺保护,让这份活态遗产在传承中焕发新生。开展古茶树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成为“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和成功案例。
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由蓝增全教授负责的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在云南乃至全国的古茶林里,以科研为钥解锁古茶树生态价值,以文化为桥连接古茶树保护利用,使古茶树实现在守护中传承、在利用中增值,研究探索出一条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可持续转化的新路径。从景迈山的古茶林到实验室的基因库,从乡村茶企的生产车间到国际茶博会的展示台,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用15年的深入研究与探索实践证明:“两山”转化不是简单的“卖资源”,而是通过科学保护守住生态本底,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价值维度,通过产业创新实现可持续增收。
科学保护让绿水青山守得住
保护是“两山”形成的基础,也是“两山”转化的前提。古茶树点缀着绿水青山,蕴藏着金山银山。保护好、利用好古茶林资源,是森林可持续经营和茶产业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期持续开展资源监测。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研究团队用20年时间在景迈山上建起78个固定监测样方,完整记录植物多样性、土壤理化性质和微气候数据,首次用科学数据证明“林茶共生”能让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提高40%,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纯茶园的3倍。这份长期监测成果,为景迈山申遗提供了关键生态证据,也为“森林中植茶”的传统智慧写下了科学注脚。
联合林草部门开展全国性古茶树资源普查,摸清资源底数。建成囊括5624万株古茶树信息的数据库,上线“中国古茶树大数据平台”。茶农扫码即可查看自家古茶树的树龄、长势和管护建议。企业可一键追溯原料来源,实现“保护可追溯、利用可监管”的良性循环。
牵头制定《古茶树》行业标准,把野生型、栽培型古茶树的分级保护要求细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指标,明确“禁止过度采摘、保持原生植被”等量化红线。
指导云南临沧茶农实行“春秋两季轻采”,百年以上古茶树年萌发量稳步上升,鲜叶品质提升15%。生态底线守住了,产业空间也留足了。
文化赋能让生态价值看得见
文化对“两山”转化具有催化作用,文化溢价让生态红利真正落袋。古茶树既是我国重要的茶树资源,也是我国茶文化的核心元素,在实现“两山”转化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挖掘古茶树文化元素和内涵。帮助景迈山翁基古村整理“茶祖传说”“祭茶仪式”等非遗项目,并把传统制茶技艺引入高校实践课,让年轻茶农重新秉持“慢工出细活”的匠心。如今,融入傣族、布朗族文化元素的“景迈山古树茶”,每公斤售价比普通茶高3—5倍。
创新古茶树文化传播方式,让公众读懂古茶树的生态智慧。在昆明植物园建起古茶树科普园,实景呈现“茶—林—人”共生系统。推出《古茶树说》系列短视频,用物候变化阐释“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生态逻辑。
文化赋能,唤醒了古茶树保护意识,激活了茶旅融合新业态。古树是“传家宝”,古茶树的价值,一半在枝叶里,一半在故事中。景迈山茶农从前卖茶叶,如今卖故事,收入翻番。普洱市推出“古茶树认养计划”,消费者可认养专属古茶树并参与采茶体验,带动当地民宿、餐饮年增收2000余万元。
产业驱动让金山银山可持续
保护的终极目标,是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必须坚持“科技+产业”双轮驱动,打通“两山”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以科技研发推广助推古茶树产业发展。当地茶企以前简单开发、粗放经营,守着绿水青山却不会挖掘利用变成金山银山,现在却知道科学利用比盲目开采更赚钱。该团队针对云南宁洱困鹿山古茶园产量低、加工粗放的问题,研发古树茶清洁化初制技术,使茶叶杂质率从8%降至1.5%,每吨售价提高8000元。
构建“生态补偿+利益共享”机制,避免“重利用轻保护”的短视行为。在临沧勐库冰岛村,推动建立古茶树保护合作社,将茶企利润的10%作为保护基金,用于古茶树病虫害防治和生态修复。同时,要求茶企优先雇佣当地村民,实现“保护有资金、就业有保障”。这种模式推广以来,冰岛古茶园的植被覆盖率提升至92%,茶农年均收入突破8万元。
将技术服务延伸到产业链下游。在玉溪新平县,为50余家小茶企提供定制化技术方案:针对高海拔古茶区,改良杀青工艺保留花果香;针对多雨地区,研发快速干燥技术,减少霉变风险。这些技术使当地古茶产品合格率从65%提升至98%,成功打入北上广深等市场。
制度创新让转化路径走得远
“两山”转化需要长效机制保障,需要法治护航。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策,规范推进古茶树保护利用。
该团队主导起草的《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例》,首次将“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写入地方性法规,明确“禁止移植野生古茶树”“古茶园改造需保留原有生态系统”等刚性条款,设立“古茶树利用备案制”,允许在科学评估基础上开展研学、文旅等活动。该条例实施两年来,云南古茶树盗挖案件下降70%,合法利用项目增长120%。
推动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协同治理模式,破解“多头管理”难题。在景迈山,四方共同签订《古茶林保护利用公约》:政府负责执法监管,高校提供技术支持,企业承担市场开发,社区参与日常管护。这种模式,使景迈山在申遗成功后,避免了过度商业化,让当地居民年人均增收3500元。
发布《中国古茶树资源状况白皮书》,为各地提供“保护—利用”参考坐标。2024年白皮书新增“古茶树生态价值评估”章节,首次提出每株百年古茶树年均生态服务价值约2万元的核算方法,为地方政府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前,该团队正牵头筹建古茶树保护与利用国家创新联盟,计划在未来五年构建覆盖全国的古茶树资源保护网络,研发更多保护得好、利用得妙的技术方案。(柏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