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兴国县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以“油茶林碳汇”交易试点为契机,以“油茶林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抓手,积极探索“油茶林碳汇”生态修复机制改革,全力推动构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今年,在江西省“赣林碳”抵消平台成功交易油茶林碳汇166.785吨,开创“油茶产品+碳汇交易”双收益模式。
截至目前,全县培育油茶专业合作社16家,引进精深加工企业1家,油茶产量连续3年稳定在5000吨以上,3年总产值均超19亿元,辐射带动6.2万余名林农增收。
“制度+技术”双轮驱动
筑牢“油茶林碳汇”创新根基
为确保“油茶林碳汇”工作有序推进,兴国县率先从制度设计与技术突破入手,为改革创新夯实基础。
出台方案明确方向。县委书记领衔推进探索“油茶林碳汇”生态环境修复机制改革,县委深改委专题研究并印发《兴国县探索“油茶林碳汇”生态环境修复机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清晰界定改革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同时,成立工作专班,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公检法机关主要领导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发改、财政、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负责同志,根据各单位职能细化分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发布指南破解难题。联合江西省林科院林业碳汇研究中心,组织专业技术团队深入油茶重点乡镇开展外业调查,系统收集油茶林碳汇第一手数据,总结优化测定方法,编制完成《兴国县“油茶林碳”项目碳汇计量报告》,并正式发布《兴国县“油茶林碳”项目碳汇计量技术指南(试行)》。该指南有效解决了油茶林固碳量、碳汇量评估及其他灌木林碳汇计量监测等关键技术难题,为非履约机制下油茶林碳汇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聚焦产业夯实资源。立足本地油茶资源禀赋与产业优势,将油茶产业列为全县主导产业,制定《兴国县推动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通过强化政策扶持与资金保障,推动油茶种植、低产林改造、精深加工、市场流通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实现油茶产业扩面提质。同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林地“三权分置”,稳定油茶林地长期承包关系,优化资源管理,为碳汇项目开发提供长期稳定的资源保障。
“创新+监管”双向发力
构建“油茶林碳汇”闭环体系
在推动“油茶林碳汇”实践过程中,兴国县坚持改革创新与规范监管并重,建立起全流程闭环机制,确保生态效益与管理效能双提升。
创新损害赔偿机制。积极探索油茶林碳汇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修复的融合路径,针对涉林地、林木、湿地、草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等破坏生态的案件,按照“等额碳汇”原则,引导当事人通过“赣林碳”兴国碳汇抵消平台认购相应数量的油茶林碳汇,以抵消其破坏行为造成的生态损失,实现生态损害精准赔偿。
搭建碳汇抵消平台。聘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全县油茶林碳汇储量进行全面测算、调查、登记与监测,精准掌握“碳家底”。由林业部门牵头搭建“赣林碳”碳汇抵消平台,在摸清存量、扩充增量的基础上扩大平台碳汇储备规模,并将平台系统延伸至各油茶主产乡镇,引导碳汇资源有序开发,保障碳汇交易持续畅通。
强化基金监管力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油茶林碳汇”专项基金监管机制,明确资金使用遵循“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实行专款专用。同时,主动接受法院、检察院、发改委、财政局、审计局等多部门监督,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基金运用与监管中的问题,确保生态损害赔偿金规范入市,有效破解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使用监管难的问题。
“联动+宣传”双管齐下
普及“油茶林碳汇”绿色理念
为推动“油茶林碳汇”理念深入人心,兴国县坚持多方联动与宣传引导相结合,通过机制建设、场景创新,让绿色低碳成为全社会共识与行动自觉。
健全多方联动机制。建立“油茶林碳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林业部门牵头,根据工作需求不定期召开会议,会商涉林案件中碳汇认购事宜,推进“赣林碳”抵消平台储备存量、司法认购等信息共享,协调解决碳汇认购涉及的司法、执法问题,同步做好数据汇总、案件线索移送、进展通报等工作,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合力。
深化宣传引导成效。创新宣传形式与载体,通过进乡村、进企业、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开展“油茶林碳汇”概念普及与政策宣讲活动,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支持油茶林碳汇生态修复、参与低碳零碳行动的良好氛围。同时,结合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落实,加大生态保护宣传力度,弘扬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新风尚,让绿色发展理念扎根人心。
拓展场景应用范围。以“双碳”目标为引领,积极推行“零碳会议”“低碳办公”等场景应用。以全县大型会议活动为突破口,对会议全程碳排放量进行科学测算,通过倡导低碳出行、减少纸张使用、推进资源回收利用等措施降低碳排放;同时,倡议与会人员通过“赣林碳”抵消平台购买油茶林碳汇,中和会议剩余碳排放,成功实现“零碳会议”目标,为绿色低碳场景应用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例。(陈晓光 李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