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层峦叠翠的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一场持续20余年的生命守护行动正悄然书写。
四川山鹧鸪为中国西南山地特有珍稀物种,被誉为“鸟中大熊猫”。面对其栖息地破碎化、种群数量锐减的严峻挑战,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科技赋能保护,实施栖息地质量提升工程,通过人工补植食源植物、优化森林结构等措施,为四川山鹧鸪打造“生态安居家园”。“十四五”期间,该保护区内四川山鹧鸪种群数量从建区初期的不足200只增长至400余只,繁殖成功率从15%跃升至32%,实现了种群数量与繁殖成功率的“双增长”。目前,该物种已摆脱灭绝险境、步入良性复壮轨道。

四川山鹧鸪 巫杨麟摄
四川山鹧鸪从濒危到新生的保护历程背后,体现的是四川生态保护的系统思维。一直以来,老君山保护区悉心守护这一珍稀鸟类,构建起“巡护监测—科研分析—动态调控”的全链条保护体系,并利用红外相机、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种群动态实时追踪。
为更好展示四川山鹧鸪及其伴生生物,提升公众濒危物种保护意识,2024年7月,四川山鹧鸪主题宣教馆正式投入使用。这座占地10亩、建筑面积超3000平方米的现代化宣教馆,成为屏山深化生态保护、推动自然教育的关键载体。
宣教馆以“食宿学研”功能一体化为定位,突破传统陈列布展模式,创新推出“自然讲解+沉浸式体验”服务,通过声光电技术与生态实景的融合,让游客深度感知四川山鹧鸪的生存智慧与保护价值。同时,该保护区持续开展“科学少年”“护二代”等特色活动,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代际传承”的保护合力。如今,四川山鹧鸪主题宣教馆已成为川南生态文旅的重要节点、屏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
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陈本平表示:“我们不仅要保护单一物种,更要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
“十四五”期间,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守护四川山鹧鸪为起点,探索出科学保护、公众教育与文旅发展的多元共赢路径,为其他濒危物种保护积累了宝贵经验。(李健 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