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新林林业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在高寒林区建设现代化保障性苗圃,为东北寒温带森林生态修复提供坚实种苗支撑。苗圃规划总面积227.7亩,核心生产区年产600万株优质苗木,为生态修复事业增“底气”。
苗圃针对兴安落叶松等乡土树种,探索创新应用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尝试将林区剩余物转化为新型基质土,有效节省育苗成本,提升苗木成活率,缩短培育周期。组建科研团队研发西伯利亚红松等珍稀树种变温快速催芽技术,通过45℃温水浸种、智能控温翻拌等方法,让种子在催芽过程中反复4次变温,使发芽时间大幅减少,发芽率显著提升。目前,该技术已累计处理1900斤种子,可繁育65万株优质苗木,为构建“坚果林+生态林”双功能森林系统奠定基础。
生产管理方面,苗圃构建“四维协同”创新机制,组建党员技术突击队,推动党建与育苗生产深度融合,带领职工通过放风、降温和适度控水等手段,对幼苗进行强制锻炼,攻克炼苗抗逆性难题;引入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作业区土壤湿度实时监测与精准灌溉;建立苗情日报制度,每日监测苗木样本生长数据,形成覆盖全生长周期的数字档案;创新启用“错峰生产”模式,利用智能温室调控技术,将西伯利亚红松移苗作业提前7天完成,避开传统雨季病虫害高发期。
依托苗圃培育的优质种苗,今年新林林业局已累计完成植被恢复造林1000余亩,栽植西伯利亚红松近20万株。更值得关注的是,新林林业局探索西伯利亚红松嫁接技术,将西伯利亚红松结实期从30余年缩短至5至7年。这座林海中的“绿色芯片工厂”,正以科技赋能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为寒温带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林方案”。(崔红霞 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