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龙:坚韧造林二十载,沙地终变绿洲来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http://www.forestry.gov.cn 2024-03-19 来源: 光明网
 

讲述人:张应龙 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百强乡土人才 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会长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 国家林业局长柄扁桃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我叫张应龙,我当过老师、公务员和外企高管,但最终选择在二十年前一头扎进毛乌素沙地,因为我骨子里有着一股陕北人的“倔”劲,想靠自己的力量让沙地变绿洲。

质疑声中开启“治沙”之路

2003年,我承包了位于神木市锦界镇圪丑沟的42.8万亩毛乌素荒沙,开始了漫长的治沙之路。那时候,对抗孤独是我所面对的最大困难。为了治沙,我独自困守沙区。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朋友的疏远以及社会上的非议纷纷,我毅然选择花光个人的积蓄,卖掉市区的房产,向着沙地进发。

二十年来,治沙造林的巨额投资让我举步维艰。我常说:“真是当初不了解治沙的艰难困苦,才‘盲目’选择了这一行,但是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这不是我个人的事,这是关系到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基于此,我成立了神木市生态保护协会,希望将治沙做成一个公共事业。

张应龙在长柄扁桃林地

截至目前,协会在圪丑沟流域累计栽植人工林40万亩,管护面积达50万亩,治理区林草覆盖度从原先的3%提高到现在的65%。然而在我的心里,让沙地变绿洲仅仅是开始,我更希望通过科技创新走出一条循环治沙之路。

躬耕探索治沙三阶段

通过不断总结学习,我提出了毛乌素沙地治理的三个阶段,即防沙治沙、护沙用沙和生态循环模式的建立。我的初期目标是达到沙漠稳定,中期目标是实现有效保护与产业形成,终极目标是实现生态、居民和产业循环利用发展。

按照这一目标,我创新了混交造林模式、生态经济林模式、种九留一模式、十年龄樟子松林下绵羊轮牧模式、林业秸秆与林区有机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利用模式、林下食用菌天然生长模式等,在我的坚持与开拓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治沙基地初显成效。

从2005年开始,神木市生态保护建设协会合作引进了土壤环境、水文、微生物、植物、动物、昆虫专家学者累计200多人,在治沙基地建成了7个实验室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毛乌素沙地土壤修复及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发展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如今,治理区已经建成了集毛乌素沙地植物基因库、引种驯化、治沙研究、科普教育、沙地绿洲森林体验和对外合作与交流基地为一体的毛乌素沙地生态示范园。

近期,我们实验室的专家主要在攻克三个大循环实验,即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我们希望通过研究微观上的土壤和水分,探索出能够维持50年以上的造林模式。

张应龙(右一)与科技人员监测林地土壤状况

二十载光阴,我与毛乌素沙地共舞,以坚韧与智慧绘就了一幅壮丽的绿色画卷。回首过往,那些艰难困苦的日子仿佛就在昨日,但眼前的绿洲却是对我最好的回馈。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毛乌素沙地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而我也将继续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用我毕生的精力守护着这片绿洲。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