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洒进大熊猫育幼室,身着蓝色工作服的饲养员,为一只刚刚喝过奶的大熊猫幼崽拍着背……这幅温馨的画面总是出现在肖永丽的脑海里。
作为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大熊猫“奶妈”,呵护大熊猫幼崽健康成长是肖永丽的职责,也是她的心愿。
肖永丽准备为熊猫宝宝做日常体检。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萌面猛兽,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6年夏天,肖永丽家里的电视上正播放大熊猫“团团”“圆圆”的生活画面。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如同一束光照进了她的心里,多可爱的动物啊!此后,她就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搜集、学习大熊猫知识。越是知道大熊猫的生存境况,越是让她年轻的心深受触动。她希望,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这种挣扎在濒临灭绝线上的物种做些事。
就在那一年,熊猫中心招聘饲养员,肖永丽成为一名大熊猫“奶妈”。
听到被录取的那一刻,她感觉自己是多么的幸运,能和那么可爱珍贵的动物在一起。但后来的工作,让她对大熊猫保护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大熊猫本质上是猛兽。第一天上班,师傅再三强调要注意安全。那时她理解不了,这么可爱的动物,怎么会伤害人?直到看到大熊猫专家被咬后触目惊心的伤疤,看到被咬同事血肉模糊的腿,才深深懂得了同事间流传的那句话——大熊猫,想说爱你不容易!
这种不容易不仅在于饲养大熊猫时对于距离、形势和大熊猫情绪的了解,还在于饲养大熊猫对于专业能力和素养的要求。每天向同事请教大熊猫的习性、每种行为表达的需求、每种叫声体现的情绪,成为肖永丽在打扫完圈舍、饲喂完大熊猫后的必修课。
最初,她以为,喜欢大熊猫就是把它喜欢吃的都给它吃。比如苹果。那是不是就给它多喂苹果?师傅说不行,苹果糖分重,会损坏大熊猫的牙齿,这对于要用牙齿咬断坚硬竹子的大熊猫来说,不是爱它,是害它!凡此种种,还有很多。那时她才发现,对大熊猫的喜欢不能仅凭三分钟的热情,更不能靠“门外汉”的一厢情愿,唯有学习更多大熊猫的知识,维持它们的天性,保证它们的健康,才是真正的爱。
难忘灾难,“熊猫人”托起大熊猫的明天
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场撼动山川的汶川大地震打破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的宁静。
此时,正在大熊猫“幼儿园”上班的肖永丽,看到十几只大熊猫幼崽有的蜷缩在树桩上一动不动,有的挤作一团瑟瑟发抖。面对受惊应激的大熊猫们,看着尘沙滚滚、昏天暗地的园区,肖永丽和同事们唯一的念头,就是尽快把它们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近一岁的幼崽体重40多公斤,从幼儿园到连接河岸公路的大桥有500多米,没有人停歇,大家在余震不断、飞石不断的园区里,接力把大熊猫幼崽们全部转移到了安全的临时安置点。
肖永丽深知受惊后的大熊猫对陌生或频繁的人类活动会更加敏感,为避免它们出现二次应激,她带领同事们对临时圈舍进行布置,让圈舍内尽量保持光线柔和、温度适宜,尽量还原它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接触,避免突然靠近或大声说话。肖永丽和同事们还准备了新鲜竹子、苹果、窝窝头,放在它们容易获取的地方。圈舍外,她寸步不离地守护着,用平时与它们互动的温和语气说话,传递安抚信号,让受惊的幼崽们重获安全感。
时隔17年,说起那场灾难,她的眼里仍泛着泪光:“飞沙走石,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没有人退缩。我亲眼看到和我接力转移大熊猫幼崽的同事累晕在我眼前。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我们保护大熊猫的人,也是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人。我们要把大熊猫保护工作做好,托举起大熊猫的明天,让天更蓝、地更绿,让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更小。”
精益求精,从“小白”成长为育幼专家
2009年,有了丰富大熊猫饲养经验的肖永丽来到大熊猫育幼室工作。守护大熊猫新生儿,这对她来说,是一条艰难但又充满喜悦的路。
艰难在于,大熊猫新生儿最小的只有50多克,最大的也不过200多克,看上去是那样的脆弱和娇小。未到育幼室时就听说大熊猫的育幼是一大难事,既考验技术还考验人的精力和耐力。每个从育幼室走出来的同事,由于加班加点,睡眠上多少存在障碍。她不知道自己能否经受住这样的考验。
喜悦在于,新生就代表着希望,为大熊猫家族的繁衍壮大有所作为,那是最开心不过的了。
从此,育幼室成了她日夜坚守的战场。每年的7月到9月,她夜以继日地守在育婴箱旁,跟着师傅学习监测体温、呼吸、进食等生理指标,每一项都不曾懈怠。看着她熟练地为幼崽喂奶、刺激排便,师傅总夸她:学得快,不愧是年轻人!
师傅的话很有深意,大熊猫育幼工作需要全天24小时上班,没有白天黑夜之分,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很难坚持下去。特别是在遇到特别脆弱的大熊猫幼崽时,人的心里就只有幼崽。记得有一年,一只幼崽生下来只有50多克,身体弱小,而且叫声微弱。肖永丽高度紧张。她说:“每次喂它的时候都特别小心,轻轻拿起又轻轻放下。因为它小,吃奶的力度就不是特别明显。喂奶要全神贯注盯着它的嘴巴有没有吮吸的动作。舌头包裹奶嘴的动作好吗?有没有完全裹住奶嘴?奶嘴顶端大小是否合适它?当时,哪怕幼崽吃零点几克她都觉得很高兴。因为幼崽吃了第一口奶以后,第二、第三口就会更顺利了。只要它能吃,身体就会慢慢长好。”
后来,这只幼崽成功存活。而经历了多重考验的肖永丽,也成了大家认可的育幼专家。
展望未来,愿与熊猫“长相厮守”
随着参与工作的增多,肖永丽愈加发现大熊猫保护研究领域还有很多未知等待人们去探索。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在2007年2月,大熊猫“吉妮”在怀孕300多天后终于产下幼崽,打破了大熊猫只出生在夏秋季的常规。那时,她就想,大熊猫这个从800万年前走来的物种,身上还有多少秘密需要科学家进行探索研究?
后来,在野外监测案例中她得知,人们以为总是野外独行的大熊猫,也出现了两三只在一起活动的现象。
她常问自己,她能为它们做些什么,才能让它们与人类永远共存?直到看到一只只大熊猫幼崽从粉色“小老鼠”成长为毛茸茸的小团子,再长大成年参与繁育延续后代,困扰她的问题有了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就是对大熊猫最深沉的爱。
在她的推动下,育幼区域被按日龄细致分区,为不同年龄段的大熊猫幼崽配置专属活动区域和陪伴物。幼崽们得以告别相互干扰的困惑,在更适宜的环境里成长。肖永丽积极“传帮带”新的育幼人员,已培养了10余名育幼骨干。
不知不觉,肖永丽已加入大熊猫保护研究队伍19年。这19年,她见证了大熊猫保护事业取得的长足进展。
她说,看到我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取得的成就,作为“熊猫人”,很自豪。相信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大熊猫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而她将传承发扬好“牢记使命、胸怀大局、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熊猫人”精神,与熊猫“长相厮守”,以保护研究好大熊猫支撑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为己任,许大熊猫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刘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