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林业主管部门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228处,总面积1.24亿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5处,数量和面积均占到全国的80%以上,构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3500多万公顷天然林和约2000万公顷天然湿地,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65%的高等植物群落得以有效保护,为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关于准确亟需更新我国濒危物种及信息公开和分享的建议
当前物种信息的不足和更新程序的缓慢,以及信息来源的渠道,信息标准的划定等多种因素,致使一些物种的信息混乱和不全,甚至是缺失,这严重影响了物种的信息收集,是目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以下简称《名录》)未能准确及时地包括我国应受到保护的濒危物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对我国濒危物种及时有效保护。同时鉴于物种信息收集标准的难以统一、涉及面广,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国内外物种濒危程度的评估制度统一化的条件尚未成熟等情况,因此,我局将在基础条件较为成熟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推进相关工作的开展。
二、关于加强长期及系统地监测和研究生态系统物种动态变化的建议
“十二五”期间,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我局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和相关培训。一是利用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等科研计划,实施了“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研究”、“东北虎种群及栖息地保护恢复技术研究”、“金丝猴生境适宜性评价与遗传管理对策研究”、“洞庭湖小天鹅栖息环境研究与恢复示范”、“吉林长白山珍贵阔叶树种保育关键技术研究”、“亚热带野生观赏植物多样性保育与扩繁技术研究”等一批林业科技项目,开展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和生态系统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和监测,针对珍稀、濒危物种数量和分布状况、威胁和保护成效及趋势的研究,取得了一批科技成果。二是在全国统筹布局了166个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其中森林站110个,湿地站33个,荒漠站23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生态区的大型观测研究网络,加强了生态系统长期的、系统的研究和监测,为开展生态效益考核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估等搭建了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这些科技成果为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了科技支撑。三是通过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救护与繁育、极小种群保护等多种形式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为物种的科学保护提供了资金和科技支撑。四是我局先后组织开展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培训,提高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管理能力,进一步提升了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
三、关于加强野外野生种群保护和扩增的建议
《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林业科技“十三五”发展规划》都对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了重点安排部署,我局将按照规划要求,不断加强野外野生种群的保护和扩增。一是通过进一步对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网络进行建设完善,同时围绕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积极争取各类科技计划支持,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自然保护区生态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更多的技术成果。二是有些自然保护区修建各种“饲养繁殖中心”,进行物种的圈养和抢救性保护。依托这些抢救性保护中心,通过开展对物种的相关科学研究,了解物种相关知识,为物种科学的保护计划制定提供依据。三是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野生种群的保护力度,加强对野生种群,特别是食物链顶端的野生禽类和兽类种群的栖息地的保护,通过保护,不断扩大野生种群的数量,维护好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