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荒漠化防治 > 工作动态

内蒙古林西延伸“沙”产业 让沙地添绿生金

2024-03-21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站在内蒙古赤峰林西县西拉沐沦河畔半拉山上俯视万亩草原及河边湿地,稀疏的树木点缀着草原,河水蜿蜒鱼鸟共生,好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林西县南门外林场场长李鹏介绍说:“我们在西拉沐沦河边围封万亩草原效果显著,相比去年的草长势好很多,我们有两名护林员专门负责这片区域的巡护,去年的候鸟明显比往年多了,候鸟的增多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好了。”为了保护好这片沙地上长出的草原,林西县对这片万亩草原进行了围封保护。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保护野生动物,恢复生态平衡,减少沙漠化的威胁。今年到林西县迁徙的候鸟大约有6万多只,有灰鹤、大雁、赤麻鸭、鸬鹚等十余种候鸟,这里成为了候鸟的休息驿站。

林西县在全市两大沙地歼灭战中位于第三战区,处于科尔沁沙地西北边缘与浑善达克沙地交汇处的过渡地带,是西拉沐沦两岸生态廊道和兴安岭南段山地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西拉沐沦河北岸治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林西县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产业融合的思路,开启了一条防沙治沙富绿群山的生态富民路径。

随着东台子水库的下闸蓄水,林西县“以水定绿、依水治沙”方略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综合治理将加快成为现实。在防沙治沙过程中,该水库的建设有效地控制了沙化的蔓延,同时也能为当地农业林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资源保障。林西县林草局在水库的周边谋划了22万亩沙地综合治理项目,采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系统化治理的方式开展防沙治沙工作,在南门外林场已经启动内蒙古自治区草种基地项目。林西县全力打造西拉沐沦河生态休闲旅游区,包括打造候鸟栖息地、沙地银滩休闲区、华子鱼回游鱼道、林果采摘区等,变不利为有利,让沙里添绿,沙里生“金”,致力于沙产业治理做好产业链延伸文章。

防沙治沙与生态产业有机结合。相关企业在西拉沐沦河边种植了500亩的林果基地。在沙窝子里种出水果,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产业,就是林西县防沙治沙的一个典型案例。公司负责人说:“我们公司利用林草林果科技推广项目嫁接优质锦绣海棠,可为林西县及周边提供优质的种苗资源,间作林下中草药,实现了一块土地两项收入”。该公司采用换土栽植的方式,让一个土地贫瘠,沙化严重的地段,不能种植农作物的地方长出了甜美的水果,为沙土栽植经济林果提供了成功的实践案例。

“去年新城子镇岗岗坤兑村在退化的杨树林地上栽植了800亩沙棘,把杨树退化林改造成沙棘,既有生态效益又兼顾了经济效益。”林西县林草局建设站站长吴金艳介绍说。  

近年来,林西县积极推进防沙治沙工作,通过植树造林、退化林改造等措施,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特色的先锋树种。去年完成34500亩的人工造林项目,完成退化林改造8000亩。在树种选择上,选择适合本地,又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文冠果、沙棘等树种,有效地遏制了土地沙化,改善了生态环境。

林西县在防沙治沙工作中,坚持科学规划为先,完成谋划2024-2025年三北六期防沙治沙综合治理项目。沙地综合治理面积0.66万亩,其中人工造灌木林0.26万亩,工程固沙0.26万亩,人工种草0.4万亩。非沙化土地治理人工造林1.1万亩,其中人工乔木林0.6万亩,人工灌木林0.5万亩。巩固提升面积9.4万亩,其中抚育5万亩、退化林修复1.4万亩,草原围栏封育3万亩。采取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采用创新技术,置换客土的方式提高防沙治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引进社会资金参与防沙治沙,企业治理面积达到15万亩,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防沙治沙工作的良好氛围。林西县采用光伏治沙等方式,追光逐风发掘可再生能源,积极谋划1500万千瓦时潜在风能和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污染。

经过林西县各族干部群众多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综合运用防沙治沙的有效途径,积极探索“造林治沙、野果增收、文旅致富”实践模式,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绿色奇迹”。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7.37%,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 50%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以实际行动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交出了一份合格的林西答卷。(郭苗苗 刘忠友)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