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最后一天,当人们还沉浸在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开江林业人却突然痛失了一位好同事、优秀的林业专家——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林业科研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李勇。当天中午,李勇因突发急性心肌梗,病倒在工作岗位上,将生命定格在了48岁。
工作30年来,李勇与林结缘、终身为伴,用双脚丈量开江大地的山山水水,用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带领基层科研团队打造林业“芯片”,支撑森林“四库”高质量发展,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生命赞歌。
山林初梦,扎根基层启征程
李勇1976年6月出生在开江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他便对山林间的草木充满好奇与热爱,这份炽热的情感,促使他毅然选择投身林业工作。1994年1月,他参加工作来到原开江县飞机播种站(现为开江县国有林场)最偏远的大茅坪工区,成为一名年轻的护林员。
初到工区,眼前的景象给年轻的李勇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工区房屋破旧,四周是广袤无垠的茂密山林。然而,他没有丝毫退缩,凭借对林业事业的满腔热忱,迅速投入工作。他这一坚守,便是10多年。在交通不便的岁月里,无论严寒酷暑,他靠双脚出行守护着林区的每一片山林,穿破胶鞋20多双。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一天,他和同事护林时,发现林木被盗伐。他们一边及时与站上执法人员联系,一边顺着盗伐痕迹和车辙追踪盗伐者,直追至相邻的开州区附近才找到目标。当他上前询问并试图扣留盗伐木材时,屋内突然冲出5名手持猎枪的盗伐者,将他和同事团团围住。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但表面仍强装镇定。因为他知道驰援的执法同事们正在赶来的路上,面对这种情况,他必须先沉着冷静地稳住盗伐者,才能将盗伐者绳之以法。于是,他耐心地向盗伐者讲解《森林法》,积极与他们斡旋。最后,成功配合执法人员将盗伐者抓获,为林区挽回了损失。事后他看着被收缴的盗伐木材,长舒了一口气。这惊心动魄的经历,非但没有让他对护林工作产生丝毫畏惧,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守护这片山林的决心。
岁月流转,李勇亲手栽种的无数树苗,如今已经茁壮生长,成为林区一道道绿色的风景线。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2002年9月,他踏入西昌学院林学专业学习,丰富理论知识。在实践的磨砺下,他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林业工作者。2004年5月,他被提任为开江县飞机播种站副站长,2016年11月取得了林业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成为众人心中的榜样。
创新攻坚,科研突破展新景
经多年的实践锻炼和扎实的理论知识学习,李勇成为基层林业工作的行家里手。2017年12月,他迎来了职业生涯的新挑战——被调任开江县林业科研所所长。初到任时,他就在心中暗暗立下了誓言,一定要让开江林业科研事业重现辉煌、续写新篇。
银杏是开江县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主导产业。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李勇带着他的科研团队,一头扎进了叶用银杏试验田里,开展艰苦钻研。寒来暑往,四季更迭,他们就像守护着孩子的父母一样,精心呵护着每一株银杏苗,用心观察着它们的每一个变化。他对每一株标记过的银杏苗生长情况了如指掌,如银杏春季抽梢多高?单株叶片数量多少?经哪种技术处理后的银杏叶片最大、最厚?当年银杏单株产叶量多重?亩产鲜叶多少?这些信息都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当团队为科研经费短缺问题而发愁时,他又多方筹措,寻求支持,终使问题得到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任职的7年间,李勇带领着他的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实现了本土林业科研机构在发明专利、林木良种和林业技术标准研究制订3个方面“零的突破”。先后申报2项发明专利和1项实用新型专利,选育出“开林1号”银杏省级林木良种,参与研究起草《矮化叶用银杏高效栽培技术规范》,参与修订《四川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省级地方标准,为开江林业科研事业乃至整个地区的林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他不仅注重科研,也注重成果转化,更注重科技服务。2020年初春,开江县讲治镇宝石社区和九岭岗社区的叶用银杏基地,李勇带着科研团队成员们,如同往常一样,身着朴素的工作服,手持专业工具,在银杏林间忙碌穿梭。忽然,李勇的眉头皱了起来。他紧盯着不远处的一片银杏林,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不对劲,那片叶用银杏怎么叶片那么小、茎干那么高?”他急忙带着队员们跑过去。仔细观察后,大家的心都沉了下去——这片近10年树龄的叶用银杏林,出现了退化迹象。为了弄清楚情况,他们迅速找到合作社理事长张希炯。老张满脸愁容:“这片园子都快10年了,产量猛跌,产值下滑。好急人哟!”听到这一消息,李勇和队员们的心情愈发沉重。他们清楚,自2012年开江县大规模发展叶用银杏,累计发展叶用银杏上万亩,出现眼前退化现象的绝非一家。若不及时解决,林农们的热情将被彻底浇灭,蓬勃发展的银杏产业也可能会就此夭折。事不宜迟,李勇火速向开江县林业局主要领导汇报。局主要领导非常重视,当即要求倒排工期、争分夺秒,迅速组织科研骨干力量,依据退化园的实际情况精心定制解决方案,并抓住春季技术改造的黄金期,小范围开展试验,誓要在这片退化林间寻出希望之光,绝不能让林农的心血付诸东流。接到指令后,李勇带领团队迅速行动起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技攻关就此拉开帷幕。历经一周的不懈努力,一份凝聚着团队集体智慧与辛勤汗水的解决方案终于诞生。
试验伊始,荆棘载途。部分成员因求快心切,悄悄简化了试验步骤。被他察觉后,便紧急召集团队所有人开会,他神情凝重地说道:“这片银杏林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我们的每一次操作、每一个数据,都关乎全县叶用银杏种植业的生死存亡!”从那刻起,团队凝心聚力,从叶用银杏密度适度调整、主干强势回缩,到根系科学重育,再到冠幅更新再造,每一个环节都严格遵循事先研究定下来的试验步骤,不敢有半分懈怠。在李勇的带领下,科研团队经过近半年的试验探索,终于迎来了试验测产的重要日子——2020年8月5日。当最终的数据统计出来,得知通过试验筛选出的最优改造方案成效显著,能让退化园的银杏鲜叶产量提升20%以上时,李勇的眼眶湿润了,激动地大声呼叫:“我们成功了!”刹那间,整个团队的欢呼声冲破了林间的寂静,长久积压的压力与疲惫在这喜悦的洪流中烟消云散,化作一滴滴滚烫的热泪。随后,团队迅速采集鲜叶样本送往专业机构进行成分检测。喜讯再度传来,鲜叶有效药用成分含量也成功恢复到原盛产期水平。这意味着不仅银杏鲜叶产量大幅提升,收购价格也将随之上涨。这一刻,李勇和队员们脸上露出了幸福、满意的笑容。非常遗憾,那一刻大家都沉醉在成功攻关的喜悦中,没有将李勇灿烂的笑容拍照记录下来。
无私无我,吃亏是福暖人心
在工作与生活中,李勇始终秉持着不怕吃亏的精神。对待工作,他严谨认真,要求自己和职工务必第一时间高质量完成任务,哪怕是一张报表也绝不拖延和敷衍。他常说:“工作总要完成,不如早一点、高质量地完成。”在全县森林“四库”建设现场点位打造时,得知负责指导红花山点位的同事没有上山交通工具,他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摩托车无偿提供给同事使用,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在生活里,他也总是为同事、朋友着想,凡是与他结识的人,哪怕仅有一面之缘,也会被他谦逊的态度、和善的气质所打动,从而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闲暇之余,他会热心了解身边同事或朋友的生活安排和职业规划,凭借自身丰富经验,为他们提供实用建议。比如,和新同事一起时,他会从租房的性价比开始建议,到初入职场如何快速适应工作节奏,事无巨细,一一关照。他让每一位来到林科所工作的同事,都真切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团队的力量。
鞠躬尽瘁,英魂不朽励后人
2024年12月31日,正值年终总结和新一年科研计划筹备的关键时期,李勇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组织林科所职工召开会议,传达12月30日县林业局工作例会精神,并安排近期工作。
会议结束后,他回到办公室着手修改林科所机构编制事项调整、林业生物技术遗传与改良实验室现存问题及后期运营机制等相关资料,一直忙碌到12:30左右。还没来得及吃午饭的他,突感胸口剧痛,同事们急忙将他送往医院全力抢救。然而,无情的病魔还是夺走了他宝贵的生命。
青山永记,绿林长歌。李勇的人生虽已落幕,人们再也见不到他那忙碌的身影与和蔼的笑容,但他的感人事迹将永远被人们铭记和传颂,开江大地的山山水水也不会辜负他的辛劳与付出。(魏坤 邓辉洪 徐雪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