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林草科技 > 科教新闻

首部生态摄影理念下的草原科普著作——访生态摄影师陈建伟

2025-09-1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2025年9月22日至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中国杭州举办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这是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近152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代表、4000余人将参加这次大会。本次大会将发布《人与生物圈计划杭州战略行动计划》和《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杭州宣言》,这两个文件将成为UNESCO未来10年推动人与生物圈计划发展的总体指导。大会的主题是:“塑造人与自然可持续的未来。”

同时,为迎接联合国2026年“草原与牧民年”的到来,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样性的中国草原》(中英文版)一书将在大会期间发布。这部作品有哪些亮点?让我们一起听听作者陈建伟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王江江:首先,请您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本书。

陈建伟:《多样性的中国草原》(中英文版)是采用生态摄影新理念完成的第一部有关中国草原的科普书,强调“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理念。本书由国家林草局草原司提供最新权威论述及数据,由北京林业大学草原学院院长董世魁教授主审,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任继周先生作序。任继周在序言中指出:这本《多样性的中国草原》采用了生态摄影的新理念,用精彩的图片和洗练的文字,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中国草原故事。书中不仅着重宣传了中国草原保护的成绩,同时进行了深度的思考,是一本难得的中国草原优秀科普书籍。

王江江:您对中国草原有哪些认识?

陈建伟:草原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不算太陌生的领域。为什么说陌生呢?因为原林业部、国家林业局职能所涵盖的“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只包括了森林、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保护这个生物多样性,并不包括草原。说不算太陌生吧,是因为我几十年来在做“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调查监测、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在做全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时往往都要和草原、草地打交道。

草原骏马。陈建伟 摄

我们无论是从科学上讲还是在实践中行,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都是割不断的关系,如森林里有草地、草地中有森林,森林有灌木林类型、草原里有灌草地类型;又如有水有草的地方,可以算为湿地、也可以划归草地;再如荒漠中有荒漠草原,草原里有草原荒漠,如此等等。自然保护区作为一个整体生态系统保护的最有效手段,往往在一个自然保护区里,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各类都有,我在几十年中国的自然保护工作中,就少不了与草原打交道,因此说对草原不算太陌生。

为了深入了解草原,我除了恶补草原方面的科学知识外,还自己去进行草原考察,向各方面的草原专家学习请教。为了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草原,还专门到俄国、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厄瓜多尔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草牧业发达的国家进行考察学习和收集资料。

王江江:在学习考察的过程中,您有哪些体会?

陈建伟:在学习考察的过程中,我个人体会到,草原或许是陆地生态系统(森林、湿地、荒漠、草原、农田)中最不起眼、最难辨识的生态系统,草原没有森林那样雄壮伟岸、特征明显;没有湿地那样迂回流转、界限分明;也没有荒漠那样粗犷奇型、印象深刻;更没有像农田那样精耕细作、大地绣花。相比之下,草本植物微小的生命往往被踏在脚下而似乎与人无关。但是,草太伟大了,渺小的草能够聚少成多、集腋成裘,无数的小草聚在一起,居然就能铺天盖地,广阔无垠得像波涛大海一样,无微不至得像柔软的皮肤一样,不屈不挠地保护着我们的地球。草原是陆地上覆盖面积最大的绿色植被,无论是森林之上、湿地当中,还是荒漠深处,都有草的行踪。贫瘠干旱的石头缝里有草的身影,肥沃潮湿的土地更让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是那么渺小,其生命力又是如此强大。在地球生命系统的大循环中,小草是初级的生产者,更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英雄,它从不出风头,始终默默地做好它自己!我以为,人类用什么样的词句来赞美草都绝对不会过誉,人类应该重新认识草原。

王江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认识草原?

陈建伟:草原生态系统不仅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更是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草原除了具有生产肉、奶、皮、毛等与牧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还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固碳释氧、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这是草原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最重要特征。中国的天然草原大都分布在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世世代代在辽阔的草原上居住、生存、繁衍,创造过辉煌的草原文化、游牧文明。因而,全面、正确认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对于我们科学认识草原,使其真正成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社会可持续发展重要载体有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高寒草原之大成——青海久治。陈建伟摄

就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而言,为了努力保护好森林,让它们不受或者少受人为干扰,我们建立了很多禁伐区、天然林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希望森林在少受、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保持或者恢复发展到森林顶级群落,使各种动植物、微生物在其中自由生存,维持着良好的生态平衡,成为一种生态位最完善、内部结构最完整、生物链最全面的系统。可以这么说,生态功能最完善的森林生态系统是人工干预越少就越好的生态系统(这里不含为生产木材而建设的人工商品林)。我们不仅要保护现有的天然林,我们还努力培育一些次生林甚至人工辅助林发展到生态林,努力向顶级群落转化,就是因为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人类及生境最需要的是它天然的、不可替代的、综合的生态功能,这是一个必须保持原真性的生态系统。

就农田生态系统而言,人们要精耕细作,从土地的耕翻施肥、选种育苗、抚育成长直到收获为人服务,这整个过程的每一个阶段,人的关怀和干预都无微不至。人为干扰越精细、越科学越好,农田生态系统就是一个自始至终充满了人工干预的生态系统。人为干预越精细、越科学,农田生态系统就越好。人类培育农田是为了多产粮食,农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必须依靠的系统,是一个生产性的生态系统。

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草原生态系统是一个“草—畜—人”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动态平衡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与森林、湿地、荒漠、农耕、海洋都不相同且极为特殊的生态系统。

草原的“生产者”是绿色草本,包括小灌木等野生植物(以下统称“草”),它们被“初级消费者”牛、羊、马等家畜及黄羊、牦牛等野生动物(以下统称“畜”)采食大约2/3,除了通过消化吸收其中的53%之外,还有35%转化为粪、尿进入草原土壤,然后,有兽、鸟、蛇等“次级消费者”通过捕食“初级消费者”进行能量转换。最后,经过“分解者”——微生物及某些土壤生物进行转化,其中97%的物质和能量最终被草吸收利用。在这个生命循环系统中,“草”是草原的第一生产力,“畜”是草原的驱动力,“人”既是“次级消费者”,更是“促进力”和“破坏力”。三者中,“人”是影响力最大的一方。当“草”生长与“畜”采食在“人”的调控下达到动态平衡时,草原生态系统就会不断更新,实现可持续利用而进入良性循环。

王江江:您认为这本书,相较于过去编写的生态摄影书籍,有哪些不同?

陈建伟:草虽小却种类繁多,加上类型多样性,还有它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加上高原地带性的分布,更让人眼花缭乱。用生态摄影这个崭新的手段来讲述中国草原的故事,是呈现多样性中国草原非常大的难题。要用尽量通俗的语言来讲清楚绕来缠去的不同草原类型,同时还要找到辨识特征不像其他生态系统那么明显的草原类型照片,这是我在过去编写中国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书时从未曾遇到过的难题。我唯有以勤补拙,让自己整天钻在书柜中和埋进资料堆里翻阅和学习大量的科技资料。还要在过去积累的百万张以上的照片库里去寻觅,如同大海捞针。书稿虽然不尽如人意,但还是凝聚了我的心血。

王江江:作为中国生态摄影的开创者,您对未来有哪些展望?

陈建伟:其实,摄影作为我的一种业余爱好,从中学时就开始了。但真正把摄影当作工作的辅助手段是大学毕业后分到原林业部调查规划院开始的。是从当一名普通的森林调查队员开始的,森林调查队员日日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常常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调查,除了用笔记录下所调查的东西以外,照片是非常有用的资料,一张照片所蕴含的信息量是文字不可比拟的,有时甚至超过你记录的几百几千字,而且它的客观真实性不容置疑。为了更好地配合野外资源调查工作,我就把摄影这个手段用上了。

之后,林业资源调查有了卫星遥感图片判图,调查手段和设备先进了。但是,卫片所对应的地面到底是什么?还必须有一个准确的科学判断,更何况遥感技术用的是假彩色,和真实情况完全不是一回事,譬如常用的TM卫星532频道组合,地面上含水分的物体在卫片上显示的是红色,比如树、草、碱水等,含水分越多卫片上就越红。怎么把卫片上的元素和地面上的真实状况联系起来就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当时第一次全国荒漠化调查工作中,第一本卫星照片与地面状况的判图参考册就是我牵头做的,卫星照片上的各种不同色块所对应的地面荒漠化状况,就是我一处一处野外实地踏查并用照相机一张一张拍出来的。

再之后,照片作为科学论据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譬如,在召开中国荒漠化分布范围高级专家论证会的时候,有的专家就不相信西藏有荒漠化、海南有荒漠化,结果我把照片一一展示出来,就说服了质疑的专家,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以举很多。如今,摄影已经是搞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科研及保护宣传等工作必要的手段了,甚至是林区、自然保护区基层护林员的必备工具了。

在大众愿意亲力亲近大自然、关注关爱生态环境的时候,重视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摄影就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论来指导。生态摄影的创立是时代催生的,我看到了摄影能够很好地传播野生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知识;摄影能够表现大自然的美、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摄影能够鞭笞那些危害生态环境、违反生态道德的行为和做法。对于摄影,群众喜闻乐见,能够感染人就能够宣传民众、宣传社会。更重要的是中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伟大战略部署,生态文明社会需要生态文化作灵魂,而生态文化在摄影领域的具体体现就应该是生态摄影。希望以后有更多的人,能加入生态摄影的行列。(王江江)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