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林草科技 > 科教新闻

传承创新 行稳致远 共绘绿水青山新画卷

2025-11-19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传承创新 行稳致远 共绘绿水青山新画卷
——中国林业学术大会20年历程回顾与展望(2005-2025)

2005年,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杭州举办,2025年,第十届大会即将在昆明举办。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举办20周年。自2005年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杭州启航,至2025年第十届大会即将在昆明举办,这一品牌盛会已成为我国林草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平台。

20年来,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始终与国家生态建设同频共振,从最初的学术交流平台,逐步发展为跟踪林草科技前沿、凝聚行业智慧、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大会坚守以学术引领林草发展、以科技赋能生态建设的初心,通过持续创新与深化改革,成为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智慧引擎”与“创新策源地”。

历程回顾

二十载深耕 筑就学术交流新高地

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创办,源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林学会年会的启示与国内学术发展的内在需求。

2004年,中国林学会代表团赴日本考察,深入了解了日本林学会通过举办大规模、高水平的学术活动,有效促进学术交流与学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此同时,中国科协每年举办的综合性学术年会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此背景下,中国林学会经过充分酝酿与研究,于2005年初正式提出创办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设想,得到了各分会、省级林学会的积极响应和常务理事会的一致通过。

2005年11月10日—12日,以“和谐社会与现代林业”为主题,首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杭州成功举办。会议吸引了1500余名林业专家与科技管理人员参与,设立了12个分会场,征集论文近1000篇,其中291篇在会议期间进行交流。开幕式上,首次颁发了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与梁希科普奖,18位院士及知名专家围绕生物质能源、碳汇与碳贸易、森林生态系统管理等前沿议题作专题报告。首届大会确立了四年一届的举办周期,标志着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正式启航。

随着林业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日益增长,2016年中国林学会将大会举办周期调整为一年一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正式成为林业行业的学术年会,是中国林学会打造学术引领的核心部分,学术品牌逐渐形成。

历经九届发展,大会规模持续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参会人数从首届1500余人逐步增长,近几届稳定在3000人左右,第八届峰值达近5000人;分会场数量从12个拓展至第十届72个;论文征集量从千篇左右增至逾2000篇,学术报告从数百场增至逾千场。这一发展历程不仅体现了量的增长,更彰显了质的飞跃,展现了我国林草学术事业的蓬勃生机。

主要成就

以学术引领筑牢行业发展根基

20年来,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林草中心工作、推动学科发展、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我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议题演进,从传统技术到战略前沿的精准对接。

历届大会主题与分会场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紧跟国家战略、预判学术前沿、破解行业难题”的鲜明特征。早期大会主要聚焦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木材加工等传统领域,着力解决林业生产中“保数量、提效率”基础性难题,为我国造林绿化工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会及时将森林碳汇与气候变化、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湿地生态保护、“三北”工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下经济、草种业与草原生态等议题纳入核心议程,推动林草学术研究从生产导向向生态优先转型。通过多届大会持续深化与拓展,逐步构建了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全生态系统学术研讨框架,引领林草学科从单一领域研究向交叉领域跨越。

第八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现场

近年来,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林草新质生产力培育需求,大会前瞻性地布局了智慧林业、林草碳汇计量、自然保护地管理等前沿交叉领域。2024年,第九届大会设立“林草人工智能”分会场,首次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林草研究深度融合,推动林草学术研究从“传统观测”向“智能感知”“精准模拟”转型升级。2025年,第十届大会将进一步聚焦“三北”工程科技创新、林源生物制造、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等前沿方向,其中林草碳汇交易机制议题,更是对全球绿色发展需求的前瞻性回应。

思想引领,从学术探索到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弘扬。

大会始终致力于打造开放、包容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历届大会邀请王涛、沈国舫、马建章、唐守正、李文华、张齐生、宋湛谦、蒋有绪、李坚、李家洋、尹伟伦、张守攻、曹福亮、蒋剑春、刘世荣、吴义强、杜官本等大批资深科学家,分享学术见解与观点,不仅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院士、专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更是深深影响了广大中青年学者。

此外,大会通过设立“专家面对面”“青年科学家论坛”等特色活动,打破学术交流的层级壁垒。年轻学子得以现场向学术泰斗请教,资深专家也能直接聆听科研一线的鲜活声音。这种代际间的思想碰撞与精神传承,营造了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浓厚学术氛围,使大会不仅是成果的展示场、学术思想的策源地,更成为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地。

成果转化,从学术研讨到实践落地的价值实现。

大会始终坚持“学术引领实践、实践反哺学术”的核心逻辑,构建了完整的学术价值闭环。早期围绕杨树、杉木遗传改良的学术研讨,催生了一系列优良品种,并形成了一批行业标准;“森林碳汇计量技术”学术攻关成果已在多个试点地区落地应用,形成的团体标准为林草碳汇交易提供技术指南。第四届大会介绍的“竹林碳汇精准监测与增汇技术”,为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第六届大会推介的“农林剩余物气化多联产技术”与“农林生物质材料绿色加工技术”,有效推动了剩余物资源化利用和人造板产业的绿色升级。第七届、第八届及第九届大会探讨的“生物质能源与炭材料技术”“木材与家居产业低碳转型技术”等议题,亦在各自领域形成示范应用,引领产业向绿色化、高值化方向发展。

第十届大会将特别设立“林草创新成果展示专区”,全方位展示新技术、新品种,让科研与需求、技术与应用充分对接,为林业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驱动型转型提供学术指引,推动形成学术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应用—标准制定全链条创新生态。

地域联动,从区域特色到全国协同的发展格局。

历届大会的举办从主题确定到分会场设置,始终与国家林草发展战略布局和区域特色紧密结合,形成了“立足区域特色、引领全国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学术联动格局。2005年,首届大会在杭州举办,依托长三角地区发达的林业产业基础和活跃的科研创新环境,奠定了学术与产业协同的发展基调。2014年,第三届大会在北京召开,有效整合了首都的高端学术资源,促进了林草学术研究与国家生态治理顶层设计的衔接。2023年,第八届大会在哈尔滨举行,聚焦东北寒地森林保育与国有林区转型发展,推动了寒地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可持续经营学术体系的完善。2024年,第九届大会在陕西西安杨凌举办,依托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平台,深化了林农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实践。

2025年,第十届大会落户昆明,将充分发挥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优势,聚焦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与林草智能技术创新。

“一地举办、全国共享、区域引领”的学术联动模式,使大会成为整合全国林草学术资源的重要枢纽,有效促进了学术成果与区域发展需求的深度融合。

影响力提升,从激励创新到林草学术共同体的成功塑造。

20年耕耘,大会的社会影响力和学术号召力实现了跨越式提升,其核心在于对科学精神的持续弘扬和对学术共同体的成功塑造。大会通过隆重颁发“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奖项,树立了学术标杆,激励了广大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获奖者及其事迹通过大会平台得到广泛传播,生动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核。

大会的影响力还体现在其对社会关切的有力有效回应上。通过设置科学绿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公众与政策高度关注的议题,并组织专家进行权威解读与科普,有效引导了社会舆论,提升了全民生态科学素养。同时,大会积极倡导《林业科技工作者学术道德行为自律规范》,进一步凝聚了学术共识、规范了科研行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

如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已成为凝聚全国林草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和价值共同体。广大参会者超越了机构与地域的界限,基于共同的学术理想和价值追求,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共同致力于推动中国林草科技事业的进步。

创新突破

以机制创新推动林草学术繁荣

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持续推进组织模式、学科体系和学术生态等方面的创新突破,为林草学术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构建全新的平台组织模式,重构“会校联合+多元共治”的体系。

大会组织架构的深刻变革。早期实行以林业主管部门、地方政府与中国林学会联合模式组织大会。自第四届起,逐步形成了中国林学会牵头、联合地方高校共同主办的基本架构。

分会场筹备模式的战略转型。随着学科发展和行业需求的升级,大会创新性地构建了“学术机构+分会+专家”多元共治机制。分会场承办主体从单一的学会分支机构,拓展至地方林学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团队与知名专家联合组织,在大会主题背景下,鼓励“议题自生成、方向自聚焦”的学术创新模式的形成。这种变革显著提升了学术自治水平与创新活力,使分会场成为孕育学术前沿课题的重要阵地。

基于组织模式优化的学术影响力提升。将高校与科研院所力量带入学术大会,加上多元化的分会场筹备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大会在规模与结构上有了跨越式发展。参会人数从首届1500余人稳步增长,分会场数量从早期10—20个扩展到第十届72个,覆盖领域从传统林学延伸至智慧林业、林草碳汇、生物多样性等交叉方向,构建了“全链条覆盖、多学科融合”的学术网络,成为整个行业学术交流的大平台,对林业学术繁荣、科技创新发挥着深远影响。

二是推进跨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方式,突破从专业分立到交叉融合的路径。

分会场的设置演变清晰地反映了我国林草学科从专业分立走向交叉融合的升级路径。早期分会场以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等传统学科为主。自2018年起,大会系统推进分会场组织机制创新,构建了“学术机构+分会+专家”新型组织模式。第九届大会设立的“林草人工智能与数字孪生”分会场,由中国林学会林业计算机应用分会联合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相关专家共同设计,议题涵盖大数据分析、数字模拟与智能监测等跨学科内容,显著提升了学术研讨的系统性与前瞻性。

同时,大会高度重视学术研究与地方实践的深度融合。第十届拟设的“林业乡土专家”分会场,由科研机构与地方林学会联合承办,聚焦乡村振兴中的技术需求与实践经验,推动学术成果向基层转化,增强了研究的实用性与推广价值。

三是营造开放、互通、包容的学术生态,构建从专家主导到梯队共融的系统。

参会代表结构的变化展现了我国林草学术人才体系的日益完善。经过20年的发展,大会已构建起“院士引领、专家支撑、青年骨干、基层实践者”四维协同的学术生态。

权威专家在学科引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历届大会均邀请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杰出人才作主旨报告,如第九届大会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杜官本等,围绕林草新质生产力、基材技术等前沿方向进行深入解读,为学科发展锚定方向。

青年学者培养体系持续完善。自第五届设立青年分会场以来,相继增设了研究生论坛、留学生专场及职业教育板块,形成了覆盖多阶段青年人才的培养体系。目前,35岁以下参会代表比例已超过30%,成为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

参与主体日趋多元融合。早期参会者以高校与科研机构为主(占比超80%),如今企业代表与基层技术人员比例显著提升。第十届大会进一步明确面向县级林草部门开放参会名额,推动实现“学术引领实践、实践反哺学术”的良性循环。

未来展望

以学术高地建设引领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

站在20周年的新起点,中国林业学术大会正朝着建设“国内一流林业学术高地、林草绿色发展思想枢纽”的目标稳步迈进,将通过体系创新、研发布局和工作机制优化,持续提升大会的学术引领力与社会影响力。

构建学术—产业—政策协同体系。第十届大会将突破传统学术研讨边界,整合“前沿学术研讨、创新成果展示、人才供需对接、政策咨询解读”四大模块,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学术服务体系。一方面,依托《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系统梳理学科进展,为科研机构与高校提供学术指引;另一方面,邀请有关部门开展政策解读,组织企业发布技术需求,搭建学术成果—产业需求—政策支持高效对接平台。这种协同体系的构建,将有效推动学术研究从“象牙塔”走向“主战场”,使大会成为林草领域学术创新、产业升级、政策落地的重要枢纽,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深化学科交叉—前沿创新研发布局。大会将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推动林草研究向多学科交叉、前沿技术融合方向发展。在研究方向上,重点聚焦林草碳汇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数字化保护、林源生物制造与碳中和等前沿领域,设立跨学科专场,组织生态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经济学等多领域专家开展协同攻关。在研究方法上,大力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技术与林草研究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感知—精准模拟—高效应用的新型科研范式。在区域特色上,结合地区林草发展特点,设立森林菌物资源创新利用、极小种群植物保护生物学等特色专场,促进前沿探索与大会举办地本土实践的有机统一。

完善高质量办会工作机制。立足二十载深厚积淀,大会将坚持每年一届的常态化机制,重点在三方面精准发力。一是深化多元协同组织模式。继续发挥在林业高校、科研院所轮流举办的方式,依托各高校学科特色与区域资源,实现办会特色的差异化呈现。同时,积极构建“高校承办+多部门支持+企业参与”多元协同机制,主动对接林草主管部门争取政策支持,深化与龙头企业、科研转化平台的合作。二是优化规模质量平衡机制。稳定大会规模,分会场数量控制在100个左右,形成规模适度、结构优化、质量优先的发展格局。建立参会人员多元化机制,统筹兼顾领军专家、骨干力量与青年学者的参与比例,保障学术交流的多元性与传承性。三是继续创新分会场组织机制。全面推行“学术机构+分会+专家”组织模式,构建权责清晰、高效联动的分会场运行体系。建立分会场动态优化机制,结合国家战略部署与行业热点,灵活调整设置议题方向,使分会场成为精准传递学术成果、高效促成合作对接的核心载体。

二十载栉风沐雨,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林业学术事业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奋斗史。从2005年杭州启航时的“聚焦生产需求”,到哈尔滨的“深耕寒地研究”、杨凌的“推动林农融合”,再到2025年昆明的“引领前沿交叉”,变化的是日益拓展的学术边界、不断提升的学术高度,不变的是“以学术引领林草发展、以科技赋能生态建设”的初心与使命。

面向未来,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将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三北”工程攻坚战、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林草事业重大战略需求,以更加开放的学术视野、不断创新的学术机制、协同合作的学术氛围,始终站在林草学术前沿,加快培育林草新质生产力,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推动全球生态治理和绿色发展,不断贡献中国林草学术的智慧与力量。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