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科普知识 > 国家公园

你好,国家公园!

2023-10-17   来源:国家公园及自然保护地微信公众号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青藏高原上奔腾的藏羚羊、南方热带丛林中跳跃的海南长臂猿、“天府之国”里欢脱卖萌的大熊猫……在中国国家公园,这些珍稀生物纷纷亮相。

  你们听说过国家公园吗?你们知道国家公园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它们的建立有何意义吗?它们在推进我国自然环境保护、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上又起到了哪些关键性作用?让我们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走近生活在那里的神奇生物,一同探寻国家公园的别样魅力。

  图片


段占涛/图

  国家公园,国之大者

  要说近期有什么动物“吸粉”无数,我们的“国宝”大熊猫绝对榜上有名。2023年上半年,大熊猫“和花”“萌兰”等走红网络,再次掀起了一股全民“熊猫热”。憨态可掬的外表、珍贵却稀少的数量,让大熊猫深受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在我国,就有一个以大熊猫命名的国家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

  同学们可能会好奇,国家公园长什么样?我们能去那里参观吗?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国家公园,它与生活中供公众休息游玩的公园有何不同。

  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三个等级,其中国家公园的保护强度、保护等级是最高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这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因此,国家公园汇集了国家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具有全球价值和国家象征意义。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是创建于1872年的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在过去100多年间,已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陆续建立起国家公园,全球现有的国家公园超6000处。

  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是按照“成熟一个、设立一个”的原则,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和全民公益性。2015年,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宣布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第一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总计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千米,涉及10个省份,涵盖了我国陆域近3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单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例,这个总面积逾2.2万平方千米的保护区,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囊括了秦岭70%以上的大熊猫栖息地,将原来分属不同部门、不同行政区域的69个自然保护地连为一体,使13个相对独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连成一个生态总体。

  国家公园的设立,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的庄严承诺,也充分展现了我国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决心与意志。

  在这里,遇见美丽中国

  在我国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广袤山林里,坐落着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我国东北地区,曾广泛分布着东北虎和东北豹。但由于森林面积减少、人类过度猎杀和误杀等种种原因,野生东北虎豹群在过去100多年间急剧减少,濒临灭绝。东北虎豹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顶端,是生态健康的标志,它们的“消失”则意味着生态系统的失衡。

  据统计,2015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东北虎、东北豹分别仅有27只和42只。令人欣慰的是,到了2022年,虎豹数量分别增长为50只和60只以上,东北虎幼崽成年率也由2017年国家公园试点前的33%,上升为50%以上。

  这组数字增长的背后,是国家公园体制的有效落地。那么,国家公园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有何具体举措呢?

  栖息地改善是其中的重要一步。我们仍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为例,对于一只成年东北虎雌虎来说,其活动区域约450平方千米,在一定程度上大于其他虎种。为了最大程度还原东北虎的活动环境,国家公园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修复工程,缩减工业生产等人工活动范围,为虎豹营造了稳定且连通的活动区域。除此之外,国家公园还建立了更加完备的生态保护管理体系,比如通过强化反盗猎工作,严禁非法捕猎行为等。多措并举之下,虎豹种群数量稳步扩大,幼虎幼豹数量逐年增多,区域生物多样性水平有明显提高。这里不仅成为东北虎豹生活的乐园,也成为野生动物的天堂,不少罕见珍稀动物频频现身,黄喉貂、獐等数量也呈现出增长趋势。林海浩瀚,百兽归林,青山碧水间,铺展开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除了强调原真性、完整性保护外,科技元素也在持续赋能国家公园的管理与建设。地面大量红外相机昼夜监测,天上遥感卫星观测,空中无人机巡航……国家公园逐渐打造出“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系统,显著提升了区域内生态监测水平。如今,我们在各大新闻报道中,能看见虎、豹、黑熊、梅花鹿等在镜头前觅食行走、嬉戏打闹,能真切地感知林海雪原的盎然生机,这些大多由广泛分布的红外相机拍摄、记录。而对这些影像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也为我国野生生物数据库的开发建设、各类珍稀动植物的野外观测和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与依托。



图片


段占涛/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然环境的持续向好,国家公园建设的稳步迈进,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贴近自然、认识自然、享受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越发友好、和谐。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人们积极探索绿色农业,带有特许经营标志的“熊猫蜂蜜”让一批批养蜂人富了起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成为生态管护员,持续优化的生态环境让这块宝地逐步开发出极具高原特色的旅游新业态……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一座座国家公园,为我们讲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故事,谱写着地球物种生生不息的生动画卷,也为营造宁静宜居的人类家园书写着一份“绿色答卷”。

  国家公园:延续生命的国家宝藏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2022年年底,国家印发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科学布局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含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到那时,中国国家公园总面积将有约110万平方千米,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典型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富集区域,保护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将形成世界上面积最大、保护类型最全面的国家公园体系。

  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国之重器”,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建设任重而道远。未来,让我们期待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演;让我们携手前行,共同守护这有生命力的国家宝藏!


图片

段占涛/图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