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中非林草合作 共创绿色非洲

2024-09-0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在中国,我们学习如何治理荒漠化,利用沙漠创造财富,我们还合作种植菌草,用于生产动物饲料——中国和非洲在林草领域的合作一直在进步,一片向好、令人振奋。”来华参加2024年“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研修班的非盟委员会官员埃维斯·保罗对中非林草合作充满信心,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非洲合作伙伴的心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秉承“真实亲诚”理念,与非洲8个重点国家签署了8项部门间合作协议、1项政府间合作协议,对非举办国际研修班181期,为49个非洲国家培养5126名林草行业骨干,支持非洲生态保护与修复,助力非洲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禀赋。中非双方在荒漠化防治、菌草技术推广、竹藤产业发展、国家公园建设等领域合作成效显著,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非洲发挥了积极作用。

授之以渔,共克沙患

非洲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大洲之一。为遏制北非地区的沙漠扩展,非洲国家借鉴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开展以“非洲绿色长城”计划为核心的荒漠化治理,旨在沿撒哈拉沙漠南缘建设长8000公里生态防护林带,治理1亿公顷荒漠化土地。为此,非洲呼唤行之有效的荒漠化防治之道,而中国,被赋予极大期许。

“中方积极赞赏并支持非洲建设绿色长城,愿进一步加强同非洲国家的经验交流和务实合作,分享中方经验和技术,支持非洲共同打造绿色发展新模式,实现中非生态共建。”2022年4月,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外交部有关单位主办的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研修班上,时任外交部条法司司长贾桂德的表态掷地有声。

长期以来,中国林草部门积极行动,先后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合作在华建立了防治荒漠化国际培训中心、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组织开展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活动,并通过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活动、塔克拉玛干论坛等国际平台与非洲国家充分交流互鉴;在华举办多期支持“非洲绿色长城”、“一带一路”国家履约及沙尘暴防治等国际研修班授人以渔,发布了大数据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在线工具,交流分享沙障、飞播固沙等治沙技术,向非洲国家提供了一系列可学习、可复制、能推广、有效果的荒漠化治理模式。

来华参训的莱索托草原资源管理局官员史蒂芬表示,中国的荒漠化治理“把政府的长期规划与公众的积极参与结合起来,这样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

2017年9月,我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承办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各缔约方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公约新战略框架等广泛探讨磋商,112个国家承诺加入公约“土地退化零增长”自愿目标进程。

言必信,行必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积极支持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在非洲开展试验示范,推广中国“三北”工程等实践经验,用中国智慧解决非洲沙害:在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建成流沙快速固定、节水灌溉示范区;在尼日利亚卡诺州建成“经济林保育”试验地;在埃塞俄比亚低海拔区地区发展“清灌育草、封育轮牧、牧养结合”的灌丛化草地生态修复模式,有力促进当地生态与生计双赢。

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阿国家峰会上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依托中国林科院成立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未来势必成为中国与北非相关国家同心协力、共鏖沙魔的又一重要平台。

小菌草,大幸福

菌草技术源于中国福建省,由福建农林大学教授林占熺倾力研发。这项技术以草代木,既能发挥草本植物高产、优质、耐瘠薄、耐盐碱的优势,又为生产食用菌、药用菌提供原料。20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中非生态产业合作的春风,小菌草登上国际化大舞台,成为我国生态援外领域“小而美、惠而实”的典范工程。

2024年8月,非洲地区菌草技术培训班在卢旺达如期举行,林占熺再一次遇到自己的学生、卢旺达第一位菌草项目协调人阿涅丝·阿因卡米耶。

2007年,阿因卡米耶第一次见到中国菌草,看到了新的致富希望。“菌草技术大受欢迎,特别是妇女、青年在接受培训后找到生计和出路,有人收入翻了不止一倍。”阿因卡米耶说,“最让我感到幸福的是,我们能帮到很多人。”

像阿因卡米耶这样的非洲菌草人并不罕见。在开罗,埃及食品研究所教授法西带着17岁的儿子去迎接到访的林教授,法西是1995年福州第一届菌草技术国际培训班的学员,现在已经成长为埃及的菌草专家、技术骨干。

办培训、建基地、促产业、带新人。中国菌草技术对非合作,吹绿了非洲广袤的土地,带动了广大林农致富,为非洲相关重点国家的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注入了不竭活力。

中非共和国——为落实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布的“八大行动”,林占熺等中国专家专程赴该国实施菌草技术援外项目。2019年12月,鉴于中方专家的敬业和菌草令人叹服的生态经济效果,中非共和国总统图瓦德拉总统亲自为中方专家颁授荣誉勋章。

坦桑尼亚——2016年该国前总统基奎特访问福建农林大学,希望引进菌草技术。2024年8月,基奎特在坦桑尼亚会见中方专家,欣慰地表示,菌草技术近几年在坦桑尼亚发展得很好,他自己的牧场也种植了菌草,“我相信菌草还会在这里取得更大成功”。坦桑尼亚畜牧和渔业部部长乌莱加表示,菌草种植有效解决牧场旱季饲料匮乏问题,有助于减少农牧民矛盾、维护和平稳定。

卢旺达——依托中国援建的技术示范中心,菌草技术推广已在该国走过3个年头,衍生了菌菇种植、牲畜肥料、农副产品加工等多个产业链,4000多户学习了菌草技术,培养了70多个专业化合作社与公司以及大量的种菇专业户,创造就业机会3万人以上,并辐射到周边非洲国家。2023年8月,联合国秘书长办公厅主任拉特雷在卢旺达实地考察菌草项目,认为该技术已成为支持非洲国家消除贫困、创造就业,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

因菌草而受益的非洲国家还在增加。至今,菌草技术已直接传授给1.4万余名国际学员,被翻译成18种文字在全球持续传播。这株跨越山海的神奇小草,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显著的经济价值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在中非林草合作的大舞台上编织出一幅幅幸福的绿色大画卷。

竹藤合作,点绿成金

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中非竹子中心,帮助非洲开发竹藤产业”。这成为中国林草人对非开展竹藤合作的根本遵循。

2023年6月,国家林草局规划设计院、国际竹藤中心开启了在埃塞俄比亚的第三次中非竹子中心可行性调研,经过与埃方反复磋商、认真研究,形成了中非竹子中心初步运行方案,经批准已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交。中非竹子中心已基本完成选址,筹建工作正有序展开。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发和使用竹子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积极助力非洲竹业发展,通过国际研修、参访学习、项目试点示范等,照亮非洲国家的点竹成“金”之路。

加纳竹藤手工艺者乔治2016年、2018年、2019年先后参加了国家林草局国际竹藤中心举办的3期国际研修班,中国的学习之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在中国“师傅”的谆谆教导下,“学生”乔治现已成为加纳竹藤协会主席,他将自己所学的中国竹家具创新技艺传授给200多名当地的年轻手工艺者。他的事迹入选“一带一路”十周年重磅纪录片《共同之路》,成为我国实用技术示范带动非洲绿色发展的全球6个精选故事之一。

不止有一个乔治。“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中国林草系统共举办41期竹藤主题的援外培训,邀请到80多个国家的1500多名学员参训,这其中,非洲是主要的受益对象。

6年前,埃塞俄比亚妇女菲基尔特·加布雷身无一技之长,没有固定收入。当地政府开设了竹编工艺培训班,给她的人生带来转机。经过培训,她不仅学会基本的竹编技巧,还幸运收到来自我国牵头发起的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邀请,“去中国参加为期两个月的竹子加工培训”。

如今,加布雷与几个姐妹在亚的斯亚贝巴共同经营一个名为“绿色金子”的竹藤工作室。在她们勤劳的双手下,竹子变为帽子、篮子、笔筒和装饰品,带来可观收入。

仅东非地区,已有上千人参加过竹产业培训活动,正在推进约15个竹子发展试点项目。

“我有一个梦想:建立‘一站式’竹藤中心,供人们了解竹子知识,学习竹子种植,研究开发竹子周边产品,收藏关于竹子的文献资料。”乌干达人阿比·史蒂夫·图西梅2018年自掏腰包赴北京参加首届世界竹藤大会,满载而归。利用从中国了解的技术,他在当地开了一家竹子公司,修建苗圃、培育竹林,还在乌干达报纸上发表文章讲述自己的中国之行,努力带动更多人投身竹产业,成为非洲大地上中国模式的践行者和推广者之一,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也日益受到非洲兄弟的认可。

随着我国生态保护事业和林草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林草对非合作的影响不断扩大,林草新兴领域的交流合作也不断增强。2024年7月,中国武夷山国家公园与加蓬洛佩国家公园举行结对仪式,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与南非克鲁格国家公园洽商合作,双边合作方兴未艾,共同之路越走越宽。

林草为媒、友谊为舟、发展为证。展望未来,中非林草合作将为双方提供新机遇,为巩固中非友谊、促进非洲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许强兴 曲海华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