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自然中国”描绘万物共生的和合之美

2025-08-13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中国绿化基金会成立40年来,始终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为动员海内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2017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启动了“自然中国”品牌项目,先后发起“熊猫守护者”“与虎豹同行”“雪豹守护行动”“留住金丝猴的家”“湿地守护计划”“为生命呐喊——拯救濒危亚洲象行动”等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中国自然保护地为基点,关注并支持森林恢复、重点珍稀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研究、物种栖息地保护等工作。同时,通过积极宣传引导、开展自然教育等方式,助力生物多样性水平提升,描绘万物共生的和合之美。

雪豹守护行动:让“雪山之王”在高原自由腾跃

雪豹是“雪山之王”,是衡量高原栖息地生态健康状况及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指示物种,具有重要的保护和科研价值,其保护成效直接关系高寒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近年来,尽管随着保护力度加大,雪豹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但由于栖息地退化破碎化、气候变化、人兽冲突等原因,雪豹的生存状况依然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2018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启动“雪豹守护行动”项目,从科学研究、生态修复、社区发展和自然体验等角度出发,保护雪豹及其栖息地的生态安全。

项目先后在青藏高原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开启“雪豹守护行动”,联合一汽丰田、上海历峰、卡地亚等爱心企业,在西藏丁青县、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苏里乡、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贺兰山及其周边区域、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与治多县等地,通过布设红外相机、培训生态管护员、修复栖息地、建立雪豹科普基地等多种方式,构建雪豹监测网络,守护雪豹生境,凝聚社会守护力量。

在青藏高原,项目对丁青县的雪豹适宜栖息地进行了全面调查,为西藏雪豹研究和保护提供了基础数据和信息支持。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天峻县苏里乡,开展雪豹研究,发起反盗猎巡护、人兽冲突试点等社区保护行动,为人兽冲突调查及补偿基金建立参考模板,同时为社区保护行动开展提供可行经验。在色林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对雪豹健康状况及受威胁因素的调查研究,研究人员掌握了该区域雪豹重要疫病本底数据及种群健康状况。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在曲麻莱、治多和玛多等地布设了418台红外相机,构建了覆盖三江源地区的雪豹监测网络,覆盖调查面积8625平方公里。与地方社区紧密合作,项目实施两年多,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治多片区和曲麻莱片区培训生态管护员421人次,为当地组建了一支组织严密、技术精湛的雪豹监测队伍,为雪豹保护注入坚实可靠的在地力量。

土丁扎西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一名生态管护员,他参与了“三江源雪豹种群监测与栖息地保护”项目,日常负责架设相机、采集数据、巡查偷猎等工作。收集的数据用于建立雪豹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分层估算调查范围内的雪豹分布区域面积及个体数量等,以此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与行动方案。

项目实施至今,已基本掌握实施地的雪豹种群资源情况。截至2025年6月,“雪豹守护行动”在雪豹种群与伴生动物监测领域已完成四批次、共22.5TB数据处理,包括物种鉴别、标识、核查与入库工作。经统计,捕捉到雪豹影像(含照片与视频)的监测设备占比达51.92%,“雪山之王”的日常生活规律尽在掌握之中。同时,项目建成雪豹智慧监测信息系统,识别准确率达98%,其他主要物种识别准确率大于90%,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强大基础数据支持。未来,这些影像将被用于更深层次的科学研究,推动雪豹保护事业更加科学化,让雪豹在雪域高原更自在地腾跃。

熊猫守护者:托起守护国宝的绿色方舟

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作为旗舰物种和伞护物种,保护其栖息地对维持中国西南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平衡至关重要。根据最新监测结果,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由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至近1900只,其濒危等级已从“濒危”下调至“易危”。这一成果的取得,是我国政府、科研组织、社会机构等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

为缓解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问题,中国绿化基金会于2017年发起“熊猫守护者”生态保护公益行动,联合社会公众和爱心企业,致力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构筑国宝的“绿色方舟”。

项目采取“互联网+公益”的创新模式,线上虚拟互动与线下实际行动相结合。微博网友线上“种植”虚拟竹子,项目合作企业根据线上种植情况和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条件,捐赠相应款项,与中国绿化基金会一起在陕西、四川的大熊猫栖息地线下实地种植竹子,推动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生态修复。这种创新模式凝聚了社会力量,降低了公益门槛,促进了野生大熊猫栖息地生态保护社会化目标的实现。公众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乐趣和价值,更积极地参与熊猫守护的行动。

在微博、鸿星尔克、名创优品、美的等众多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及平台的积极参与和帮助之下,项目成效显著。据统计,项目在陕西佛坪、楼观台、摩天岭、长青和太白等地完成植被修复竹林栽植超过60万株,更多大熊猫能够自由轻松地在栖息地觅食、行动和繁衍。2025年,项目还在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种植16350丛篌竹和20550丛拐棍竹,总面积418.3亩。

项目还购置巡护员设备、布设红外相机,实现对区域内野生动物和人类活动的长期监测,为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开展科普教育,佛坪举办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探访活动,邀请专家讲解大熊猫的生态习性、行为特征以及保护工作重点等,提高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

如今,“熊猫守护者”公益话题阅读量688.8亿、讨论量3.4亿,互动数字仍持续稳步增长,其背后是公众对大熊猫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持续关注。点点爱心汇聚一起,托起了守护大熊猫的“绿色方舟”。

与虎豹同行:编织人与虎豹共生纽带

东北虎豹作为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顶级旗舰物种,它们的存在是生态系统完整、健康的重要标志,对维持东北亚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健康稳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多年来,中国绿化基金会始终关注野生东北虎豹种群保护与发展情况,并于2018年启动“与虎豹同行”公益项目,通过巡护监测、社区发展、自然教育协同,打造社会和公众参与的生态友好型乡村社区,保护以东北虎豹为旗舰物种的生态系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具顺子是吉林省珲春市镇安岭村党支部书记,她所在的镇安岭村是“与虎豹同行”项目地。“这个项目给我们村庄带来很多改变。”具顺子表示,“组建生态巡护队,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种植生态田,补偿村民被大中型食草动物取食的农作物,保证村民收成;为村民提供蜂箱、蜂具,以及杂粮种子等生产资料,增加村民收入;美化农舍、建主题民宿,美化乡村环境,成为对外展示镇安岭村的窗口。”

如今,在镇安岭村,昔日的农户变身为生态巡护员,传统农田变身为生态田,闲置农房改造成了虎豹主题民宿……这一系列转变,既有效改善了东北虎豹的栖息地环境,也让村民们端上了“生态饭碗”。

李洋就是镇安岭村生态巡护队的一员,日常工作包括收集动物粪便、采集动物痕迹、清理兽套等。在上岗前,中国绿化基金会安排专家为李洋和他的同事们进行细致的指导。“接受培训之前,我从没想过从动物的粪便里还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能为科研提供非常有价值的数据。我已经爱上了这项工作。”李洋说。

项目通过建立生态田,开展生态赔偿,打造了山林与村民之间的生态屏障。生态田成为野猪、梅花鹿等的“食堂”,丰富了野生东北虎豹的食物链。同时,根据生态田被野生动物取食程度,农户也获得了相应的生态赔偿(补助)。

2025年,“与虎豹同行”开启新征程,在黑龙江东宁项目地全面投入保护工作。项目组建以本地居民、生态护林员和动植物专家为主体的监测队伍,对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东宁片区虎豹频繁出没及保护压力大的区域,用样线法开展常规监测,在项目区安装布设50台红外相机,开展以东北虎豹为主的野生动物监测。

项目现已探索出成熟的模式和方法,为系统性保护野生东北虎豹建立了可供参照的模板。虎啸山林、豹跃青川、人得其乐,这条人与虎豹共生纽带正在织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图景。

为生命呐喊:探寻人象共存的答案

亚洲象作为亚洲现存最大的陆生哺乳野生动物,主要分布于南亚、东南亚和我国云南南部等地。由于栖息地破碎化、食物不足、人兽冲突等原因,亚洲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难题,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濒危(EN)物种。据统计,目前,亚洲象总数约4万—5万头,我国野生亚洲象约300余头。

2019年,中国绿化基金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发起“为生命呐喊——拯救濒危亚洲象行动”公益项目,通过提升栖息地适宜性、社区发展及科普宣教、加强监测与健全巡护体系等,聚力守护亚洲象及其赖以生存的雨林家园,探寻人象共存的答案。

在云南西双版纳,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协会、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组织以及伊利集团等爱心企业,为亚洲象修建了“大象食堂”。项目团队为亚洲象种植其喜爱的粽叶芦、构树、中华草、野芭蕉等本土植物,同时修建了硝塘、水池,提供充足的饮水及矿物质。2020—2023年,项目先后建设食物源基地510亩,有效提升了亚洲象栖息地质量,缓解了亚洲象食物不足的困境,还减少了亚洲象因食物不足进入人类居住区的现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象冲突。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渡岗乡的关坪小学与亚洲象栖息地紧密相连。每年4月,野生亚洲象会从旁边经过,带来安全隐患。西双版纳亚洲象保护协会为关坪小学申请了中国绿化基金会的“亚洲象安全防护围墙”公益项目,通过修建防象围墙,有效将野象阻隔在校外,为守护人象和谐、师生安全筑起一道安全屏障。

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关坪管护站,防火瞭望塔上有一幅完整的、层次分明且覆盖6层墙体的巨幅雨林墙绘。这是“关坪管护站公众自然科普设计项目”的一部分,由中国绿化基金会为更好地开展亚洲象及其生态环境保护而设计。该项目还设计了科普展板和全新的物种标识牌,不仅全面呈现了西双版纳的自然生态特征以及保护区的工作成果,还从细微入手展现每个物种的特色和生存策略。通过这套独树一帜、充满巧思的呈现系统,公众可以更科学全面了解亚洲象的生存环境,更主动有为地加入亚洲象保护行动。

监测结果显示,项目实施以来,亚洲象在该地块的活动明显增加,并且吸引了其他多种野生动物。人象共存的答案正在书写,“为生命呐喊——拯救濒危亚洲象行动”公益项目为地方居民与亚洲象和谐共生创造了新的可能。

经过多年耕耘,“自然中国”品牌项目取得丰硕成绩。在雪域高原,红外相机频频捕捉到雪豹身影;在苍翠竹林,野生大熊猫自在地觅食;在东北山林,虎啸山林、豹跃青川、人得其乐;在神秘雨林,人象相伴和谐共生。

伴随着更多项目落地,越来越多珍稀野生动物的家园得到改善、生态得以优化,当地居民也逐渐找到与野生动物的共生之道,社会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公益事业的兴趣和热情日渐增长。在湖北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留住金丝猴的家”项目正在修复金丝猴的家园。在辽宁辽河口、福建闽江口等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守护计划”项目守护着鸟类栖息。

“自然中国”品牌正在守护万千生灵的栖息地,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家园,“万物共生、和美永续”的理念正在山河之间徐徐浸润。(李圣薇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