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动态

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及典型案例

2025-08-18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当天,自然资源部发布国家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及典型案例,全面展现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及相关部门,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取得的重要成果。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确立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新格局。对国土空间主体功能定位作出全局性安排,确立“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率先在国际上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划定红线面积超315万平方公里,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正在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布局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进展顺利,保护格局、保护水平、保护能力成效显著。

二是坚持系统治理,聚焦重点区域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取得新成效。围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地区,实施“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战果丰硕;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森林覆盖率超25%,贡献约25%的全球新增绿化面积;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完成保护修复超830万公顷,实现单一要素向系统治理的重大转变。围绕重点海域,实施“蓝色海湾”“美丽岸滩”“和美海岛”建设行动,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780公里、滨海湿地约5.3万公顷,红树林面积增长至3.03万公顷、提前完成“十四五”红树林营造目标任务。围绕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域,协同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治理废弃矿山超35万公顷。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林草年碳汇量超1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海洋碳汇作用日益凸显。

三是坚持守正创新,生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助力推进生态环境法典编纂,长江、黄河、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等法律颁布实施,国家公园法即将出台,生态治理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建立林长制、科学国土绿化、天然林保护、草原保护修复、围填海管控等制度,深化主体功能区、集体林权等改革,发布生态产品目录,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以制度创新守护绿水青山、促进绿色发展。

四是坚持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全球生态治理作出新贡献。中国-中亚荒漠化防治中心揭牌,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三北”工程、“中国山水工程”、塞罕坝机械林场建设获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深度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防治荒漠化、湿地等公约,积极响应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达成和签署《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公海生物多样性协定等,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在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涌现出一批系统治理、“两山”转化、社会效益显著的典型案例。其中,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典型案例10个,展示了在重要自然地理单元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生动实践。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0个,展示了废弃矿山统筹政策和资金、发展“生态修复+”新业态、促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等经验,以及生产矿山企业依法履行“边开采、边修复”义务和源头防控、技术创新等做法。海洋生态修复典型案例10个,展示了沿海地区协同开展安全、生态、健康、韧性、活力的海洋保护修复生动实践,拓展了亲海空间,促进了人海和谐,诠释了碧海银滩也是金山银山。(吴兆喆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