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一望无际的沼泽和滨海滩涂等共同构成了类型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瑰宝,不仅是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的家园,更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0多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以《湿地保护法》为核心、相关政策规划为支撑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湿地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成为国家行动。国家重要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传承文化以及支持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日前,国家林草局发布了第三批22处国家重要湿地名录,至此我国国家重要湿地已达80处。这些在湿地生态功能和效益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国家重要湿地,在湿地保护修复、科学管护、融合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经验、做法、特色等,为我国湿地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做了有益探索。
生态修复:让受损湿地重焕生机
面对曾经出现的湿地面积减少、功能退化等问题,很多国家重要湿地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让许多受损湿地重新焕发生机。
在长江流域,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重点湖泊湿地生态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作为洞庭湖流域重要生态节点的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来仪湖国家重要湿地,通过退塘还湿、禁投控养等措施,有效改善了湿地生态环境,湿地内鹿角湖的水质发生了明显转变,恢复了防汛抗洪能力,并吸引了白鹭、野鸭等水禽栖息。湖北省黄梅县龙感湖国家重要湿地采取退捕禁捕、清淤疏浚、建设人工湿地、岸线生态修复、清理有害生物等措施,增强了湿地功能,冬季水鸟从2018年的59471只增加至2024年的160154只,呈增长趋势。
在黄河流域,甘肃省景泰县白墩子国家重要湿地通过实施水体修复、栖息地(生境)营造、植被恢复等湿地保护修复项目,珍稀濒危物种呈逐步上升趋势。其中,鹅喉羚作为一种典型荒漠动物的回归,便是甘肃景泰白墩子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证明。
滨海湿地保护取得突破性进展。浙江省象山县韭山列岛国家重要湿地通过栖息地营造、增殖放流等方式,使湿地内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重点保护物种数量持续增长。“中华神鸟”——中华凤头燕鸥成鸟最高值记录从2013的19只增长到2024年的109只,截至2025年8月底共计孵化雏鸟214只,阻止了中华凤头燕鸥走向灭绝的趋势。如今,象山韭山列岛已成为中华凤头燕鸥全球已知最大的繁殖种群栖息地。
科技赋能:提升智慧监管水平
湿地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天空地一体化的湿地监测体系,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国家重要湿地的实时监测和智能管理。
从“粗放管理”到“智慧管护”,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党家岔国家重要湿地在治理能力上实现了快速跃升。近年来,党家岔国家重要湿地积极引入“智慧湿地”管理模式,通过建立覆盖全域的数字化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全天候、自动化监测。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生态动态,这种“人防+技防”的结合,极大提升了湿地的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确保了修复成果的可持续性。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额尔古纳国家重要湿地建立了智慧生态系统和野生动物监测体系,运用无人机和地面巡查相结合的手段,对水质、土壤、植被和关键物种开展常态化监测,有力支撑了精准保护。
融合发展:探寻和谐共生路径
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国家重要湿地积极探索湿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
湖北省长江新螺段白鱀豚国家重要湿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融合地方自然景观、民族文化与湿地保护元素,推动生态旅游与农耕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努力将区域打造成为生态文化旅游新高地,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江苏省泗洪县洪泽湖国家重要湿地以“湿地增色、百姓增收”为目标,创新探索“生态双增”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完善游客中心、生态步道等基础设施与智慧服务体系,打造“湿地观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品牌,同步创建自然教育学校。设立生态公益岗位180余个,将曾经的“无序开发者”转型为现在的“生态守护员”,人均月收入稳定在4000元以上。
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儒艮国家重要湿地以“人海共生”理念为核心,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深度融合的和谐共生路径。儒艮湿地通过摸底调查和技能培训,动员当地退捕渔民参与互花米草清理和红树林修复,将湿地沿岸互花米草动态清零。同时,创新“生态护海员+研学导师”复合培养模式,将“捕鱼生计”转化为“护海职业”,引导周边群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守护者与受益者。在社区共治机制建设方面,构建“三级联动”体系,与7个沿海村委签订《共管协议》,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作为黄河源头的核心湿地之一,青海达日河湿地在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积极推进生态与民生协同发展,通过推广科学轮牧、合理控制牲畜数量,有效减轻草场压力。同时,着力发展有机畜牧品牌,以提升品质替代数量增长,实现牧民收入增加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展望未来:国家重要湿地任重道远
对于未来发展,每个国家重要湿地都有自己的规划与设想。
西藏自治区比如县娜若国家重要湿地将继续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夯实基础设施。通过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考核奖惩机制、社会各界参与机制等,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全面保护湿地资源。
山西省山阴县桑干河国家重要湿地将在继续实施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生态修复策略基础上,不断完善法治化、科学化管理体系,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助推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快速发展。
国家重要湿地作为湿地分级管理的重要基础,其保护成效直接关系到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方向。未来,国家重要湿地不仅需要制度保障和科技支撑,更需要全社会形成珍爱湿地的文明共识。每一处湿地都是大地上动人的诗行,值得我们用心书写、用情守护、用行动传承。(张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