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勖琪是新华社第一代拍摄大熊猫的摄影记者。40多年前,她身挎相机开始与大熊猫“亲密接触”并陆续公开发表了1000多张大熊猫的照片,把大熊猫介绍给全球的读者,被国内外的朋友亲切地称为“熊猫小姐”。2024年,“熊猫小姐”永远地离开了,但她留下的大熊猫照片依旧陪伴着我们。
11月20日至22日,2025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在成都举行。今天,让我们重温金勖琪当年拍摄的照片、重读采访她的文章,感受她用镜头守护国宝的真挚情感。

“大熊猫憨态可掬,像天真的孩子般的举动和独特的神情,以及它曾经坎坷的生活、不幸的遭遇,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让我魂牵梦萦。”2024年10月,91岁的新华社第一代熊猫摄影师金勖琪走了,去世三个多月前,她躺在病床上写下这句话。

2024年6月19日,金勖琪在病榻上为熊猫社区pandaful留言。新华社发(刘超 摄)
金勖琪1952年进入四川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四川分社工作。她的职业生涯,有六年多与大熊猫“亲密接触”,公开发表了1000多张大熊猫照片,把大熊猫介绍给全球读者,被海内外朋友亲切地称为“熊猫小姐”。

金勖琪19岁时的肖像。(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供图)
她深入川西的高山密林,记录和报道大熊猫的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生育繁殖以及人们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她常常在山间林场一待就是20多天,“那时候拍大熊猫的时间比陪孩子都多!”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金勖琪说。

1985年,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正在吃新鲜的箭竹。

20世纪80年代,小憩的大熊猫。

“中国大熊猫之父”胡锦矗(左)和时任“五一棚”(全球首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测站)负责人王鹏彦(右)一起分析大熊猫的粪团,寻找它们的活动踪迹,以准确地投放补充饲料。

1985年2月4日,在四川省平武县,一只十一二岁的雌体大熊猫左眼的白内障被成功摘除。这是被麻醉后抬上手术台的大熊猫“迎春”。

1980年,饲养员给即将送往德国的大熊猫“宝宝”喂牛奶。

1980年,大熊猫“宝宝”每餐前,总要在地上打个滚。

1985年,大熊猫“全全”自己走上磅秤称体重。

1985年,大熊猫“庆庆”(左下)和母亲“美美”在滑梯上嬉耍。

1986年,出生20天的大熊猫“都都”躺在母亲“美美”的怀抱里。
在金勖琪拍摄的照片背后,是一段段耐人回味的故事。
1980年,金勖琪在四川平武县的密林里,邂逅了一只野生大熊猫,起初害怕野生大熊猫攻击人,她和同行的当地人只敢悄悄尾随。后来大熊猫走到一处山间石壁,居然一屁股坐下来,摊着胀鼓鼓的大肚子,不动了,甚至人们拨开它面前的树枝它也不生气,任凭金勖琪“咔擦咔擦”的拍照。原来,这是一只“醉水熊猫”。
“在中国西南部云雾笼罩的高山森林和茂密灌木丛中找到一只大熊猫,就如同大海捞针一般困难。但我很幸运,偶然遇到了一只‘喝醉’的大熊猫。它看到我时没有逃跑,我也不必躲藏。它静静地坐着,甚至还为我摆好姿势。我用广角镜头近距离不停地拍摄。”1990年美国出版的一本英文杂志中,金勖琪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

大熊猫嗜水,有时水喝得太多而“醉”倒。这只“醉水”的大熊猫,肚皮涨得像只鼓。
1983年5月,大熊猫主要栖息地之一的四川卧龙冷箭竹先后出现大面积开花、枯死的情况。这一大熊猫主要食物的减少严重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在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的主要食料——冷箭竹已有许多开花枯死。

这只大熊猫幼仔,1984年4月26日被救回时,只有不到6千克,到5月13日,已长到10千克重。
由于各级政府及时地采取各种措施,很多大熊猫被安全转移到冷箭竹没枯死的地带。尚未转移、仍受饥饿折磨的病、老、幼体大熊猫则采用诱捕法“抓住”之后,把它们运送到饲养场进行人工饲养。1983年11月,金勖琪记录下一只成年雄性大熊猫被救的故事,人们为它取名叫“桦桦”。“桦桦”就是第一只从野外被抢救到饲养场并成活的大熊猫。

这是“桦桦”在转运途中。

“桦桦”在新居的草坪上散步。
原四川省平武县林业局助理工程师钟肇敏,自1965年起一直从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大熊猫的保护研究工作,在1973年和1983年两次冷箭竹开花枯死期间,他和他的家人先后抢救大熊猫32只,其中曾有14只体重只有15公斤左右的大熊猫幼仔被他带回家中精心照顾。
金勖琪1984年拍摄的一张照片里,钟肇敏和他的家人给坐在竹筐里的一只野生大熊猫幼崽“龙龙”喂食,“龙龙”憨态可掬,一家人围在筐子边,脸上洋溢着关爱的表情。

1984年,钟肇敏(左)和他的妻子陈锡华给坐在竹筐里的野生大熊猫幼崽“龙龙”喂食。

1984年,钟肇敏的妻子陈锡华(右一)在喂“龙龙”吃牛奶玉米粉粥。
在金勖琪的熊猫相册里,有着很多这样珍贵、有趣、感人的故事。
2007年,退休后的她仍然心系大熊猫,自费把自己多年拍摄大熊猫的特殊经历和照片精心梳理后,出版了一本画册。

2018年11月27日,金勖琪在四川成都的家中翻看印有她拍摄的照片的画册。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2018年11月27日,金勖琪在四川成都的家中。新华社记者 张超群 摄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大熊猫保护“成绩单”不断刷新纪录。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约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大熊猫从“濒危”等级下调为“易危”。截至2024年底,全球大熊猫圈养种群数量达757只,种群结构持续向好。
“我有这个机会接触大熊猫,还是我的幸事吧。大熊猫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希望中国保护大熊猫的故事,能唤起人们心中对大熊猫的爱怜与关怀。”金勖琪说。

2023年12月,金勖琪捧着自己的摄影作品集《心系大熊猫》留影。(四川省女摄影家协会供图)
策划:费茂华
记者:张超群、陈燮、江宏景、胥冰洁
编辑:方欣、任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