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人事管理 > 先进表彰

“拼了命也要把沙治住”——记林业英雄郭万刚

2023-04-26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汗水浇灌出了幸福花,郭万刚沉浸在喜悦中 许吉年摄

郭万刚数十年如一日战风沙、斗荒漠,为干旱荒漠区防沙治沙创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国林草系统的一面旗帜。今年2月,他被授予“林业英雄”称号。笔者见到这位已经在治沙一线奋战了41年的老人时,他正和当地群众一起扶犁开沟、躬身铺草,在不毛之地腾格里沙漠上构筑绿色屏障。

“不管多大困难都要治沙”

八步沙,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古浪县县城东北30公里处。曾经,这里荒无人烟,风沙肆虐。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人开始逃离家乡。到20世纪80年代,沙化加剧,这里的人们生活更为艰难。

1981年,县上试行“政府补贴、个人承包,谁治理、谁受益”的荒漠化土地治理政策。可是,由于看不到希望,这一政策几乎无人响应。

“活人不能让沙子欺负死!”——郭万刚的父亲郭朝明和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共六位老人站了出来,以六枚鲜活的红指印为誓言,组建了八步沙林场,联户承包治理八步沙7.5万亩沙漠。他们赶着毛驴车,扛着铁锨,背着树苗,装着干粮,开启了与黄沙争绿色的艰难之路。

1983年,由于父亲生病,当时在一家供销社上班的郭万刚放弃了“金饭碗”,接过父亲手中的铁锨,加入老人们治沙的行列,成为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开始了枯燥而艰苦的治沙造林生涯。

1993年5月5日下午5点多,郭万刚和罗元奎正在沙窝里管护苗木。突然,狂风裹挟着沙子把他们扑倒在地,眼前一片漆黑,为了避免被沙暴埋没,他俩不停地挣扎摸爬,折腾了六七个小时后,才踉踉跄跄从沙窝里转了出来,捡回一条命。这场13级的黑风暴持续到晚上10点钟才停歇,致50万亩农作物受灾,23人遇难,其中18人是放学回家的孩子。

郭万刚下定决心:“不管有多大的困难都要治沙!”

汗水浇灌长出绿洲

刚开始,他用“一锨沙、一棵树”的土办法造林。可没想到,几场大风刮过,近一半的树苗就被沙子埋掉了。望着已经发芽的几棵还活着的树苗,他没有灰心:“只要有活的苗,就说明这个沙能治!”经过反复摸索,他终于总结出“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的治沙方法,带着大家在茫茫荒漠里一棵棵地栽树苗,拉着水桶一桶桶地浇。

春秋时节,是压沙栽树的黄金期,郭万刚索性卷起铺盖住进沙窝里,在沙地上挖个壕沟,用柴草搭个地窝睡觉,用三块石头支口锅,烧开水泡馍当饭吃。大风一起,沙子刮到锅里碗里,吃到嘴里把牙咯得吱吱响……

凭着顽强的毅力,郭万刚年复一年地植树治沙,日复一日地抚育管护。小树苗好像也被他感动了,互相依偎着、坚持着,慢慢成活了。望着一棵棵亲手栽种的花棒、梭梭长出了芽,郭万刚高兴地笑了,吃的苦总算有了回报!慢慢地,八步沙实现了从黄沙漫漫到绿树婆娑的蜕变。

贫困林场起死回生

1993年,由于国家“三北”防护林政策调整,八步沙林场没有了造林补助,加上连年干旱少雨,林场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时,郭万刚已经是林场场长,他清楚地记得,林场工人一个月60块钱的工资,拖了两年,就是发不出来,急得他“上吊的心都有了”。“要么卖树散伙,要么另找出路。”林场职工各有想法。

一提到散伙,当年“六老汉”“无论多苦多累,我们六家人必须有一个继承人,要把八步沙管下去”的约定又在郭万刚耳边响起。不能放弃,更不能散伙!郭万刚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在林场附近,打1眼机井,开垦300亩荒地,种些粮食、经济作物,发展经济,以副养林。

在林场职工眼中,郭万刚是为了治沙能豁出去的“拼命三郎”,大伙愿意跟着他一起干。但打1眼机井要花将近30万块钱,这对他们几个农民来说,谈何容易?郭万刚一边想方设法跑贷款,一边发动六家人集资3万多元,先开始平整土地。可是,贷款迟迟下不来,六家人的前期投入已全部砸进了沙窝。怎么办?走投无路的郭万刚只能动员大伙儿卖猪、卖羊、卖粮食,想办法筹钱。后来,20万元的贷款总算批了下来。经过4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一口156米深的井终于打成了。机井出水的那一刻,郭万刚泪流满面,因为他知道,这是救命的水,更是希望的水!当年,林场就收入了20万元。

从此,八步沙林场又活过来了!

昔日荒漠披上绿装

2000年冬,郭万刚带领治沙队伍,挺进腾格里沙漠南缘腹地,对八步沙最后2万亩沙漠进行治理。经过3个春秋的连续苦干,终于完成任务。

2003年,在彻底根治八步沙后,郭万刚又带领治沙团队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的地段——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经过十几个春秋的奋力拼搏,黑岗沙等地的沙患得到有效治理,在腾格里沙漠腹地,再造了一个八步沙。

八步沙林场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13.7万亩,工程治沙4万亩,用草2万吨,封沙育林草22万亩,完成通道绿化200公里,农田林网300多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4000多万株,花卉、风景苗木1000多万株,修筑护林防火道路41公里。林场管护区内林草植被覆盖率由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现在的75%以上,形成了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的防风固沙绿色长廊,使周边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确保了干(塘)武(威)铁路、省道308线和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等国家能源建设大动脉的畅通。

治沙造林乡亲致富

林场第一个大学生陈树君说,郭场长把治沙苗木看得比命都重要。每次遇到还未发芽的小苗时,他就跪下来,用手轻轻地刨开上面的沙土,看看小苗是不是生了根。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把沙土盖上去,用手一点点压实。

在多年的治沙实践中,郭万刚对传统治沙方法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在固定的沙丘周围构筑立体固沙体系,在林场建设经济林,在活动沙丘上种植饲草灌木,在风沙前沿栽植防风固沙林,在农田地带营造大网格农田防护林,造林成活率超过75%,将侵袭土地的沙丘变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

如今,在郭万刚的带领下,昔日黄沙漫天、环境恶劣的沙地贫困林场发展成为一个物种丰富、生态优美、生机盎然的林业观光景区,林场的固定资产由2002年的200多万元增加到现在的2000多万元,职工年收入由2002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5万多元,彻底改变了贫苦落后的面貌,实现了沙漠变绿洲、治沙人致富的梦想。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来到八步沙林场,实地察看了当地治沙造林、生态保护情况,并高度评价他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总书记说,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的英雄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新时代需要更多像“六老汉”这样的当代愚公、时代楷模。郭万刚激动地说,他将不辜负总书记的嘱托,牢记父辈们的生死约定和庄严承诺,带领八步沙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将脚步迈向更远、条件更加艰苦的风沙口。

郭万刚相信,只要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治,总会有“风沙变风景,黄沙变黄金”的那一天!(王涛 徐锐真)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