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草科普 > 科普知识 > 湿地

自然教育|守护儋州湿地里的万物生机

2023-04-0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要远远看鸟哦,不要吓跑它们。”如果你拿着相机和望远镜走进海南省儋州市的泮山村农田湿地,迎面而来的村民会这样叮嘱你。

  这份爱鸟护鸟的意识,得益于儋州长期面向基层开展的湿地保护宣教工作,也离不开“园丁”周贤富的精心灌溉。周贤富是儋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工作人员,他还充当着湿地保护“中转站”“播音员”和“守门人”的角色,用心守护着儋州湿地里的万物生机。

摄影爱好者在儋州湿地观鸟

  这份工作很美也很难

  海天相连的广阔背景下,一群水鸟在滩涂上觅食,小渔船在一旁悠悠驶过。

  周贤富的朋友圈里,常常分享这样风景如画的照片。这是周贤富的工作记录照,他每周至少要到当地乡镇的湿地进行一次巡查,在外人看来这份工作“太美了”,只有周贤富知道,这份工作“太难了”。

  儋州共有4.09万公顷湿地,居海南省第二位,几乎每个镇都有湿地分布。其中,儋州还有海南首个国家级红树林湿地公园——海南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有我国目前已知面积最大的古玉蕊林湿地。海南岛目前已知越冬水鸟数量及种类最多、珍稀濒危水鸟最多的湿地在儋州(新英)湾。

  守护如此面积大、数量多的湿地,周贤富面对的首要困难是人手不足。“全职工作人手有限,要负责保护湿地、公益林、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地等。”周贤富说,“湿地的巡护工作要更多地依靠儋州湾湿地护鸟队的队员和志愿者。”

  作为湿地“守门人”,周贤富常常陷入“拉锯战”中:在湿地范围内设厂?不行!在湿地开展光伏项目?不行!用看似废弃的水坑做宅基地建房?还是不行!“每年都要叫停好几个涉及占用湿地的项目审批。”周贤富介绍,“在基层,管理力量相对薄弱,存在保护部门‘单打独斗’的现象,这也间接导致人们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不强。”

  如何破题?周贤富想起了一句话:“真正的保护区应该建在人们心里”。如果将湿地保护意识植入每一个人心中,那湿地保护工作一定会事半功倍。怀着这份信念,周贤富将工作的目光投向与湿地共生的村镇,开启了宣教科普之路。

  培养一批湿地保护“土专家”

  “我们每年都会对护林员进行不少于2次的业务培训,讲解政策法规、邀请专家授课,还会进行随堂测试,提升业务能力。”周贤富介绍,“通过培训还可以激发护林员的兴趣,通过‘传帮带’培养出一批湿地保护的‘土专家’”。

  儋州市新英湾红树林保护区护林员陈正平和新盈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护林员罗理想就是培训的受益者。通过培训,陈正平和罗理想的专业知识不断充实,成了当地湿地保护小有名气的“土专家”,还与其他同事一起获得了海南“全省最美护林员”称号。

  2020年,陈正平在相关机构的支持下,发起成立了儋州湾湿地护鸟队,参与儋州湿地巡护、鸟类监测等重要工作。“通过探索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荐提拔表现优秀的护林员晋升为管理员,提高工资待遇,完善保障措施,这让许多护林员备受鼓舞。”周贤富说。

  推进湿地保护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年底,儋州市新州镇政府的会议室里,村镇干部、湿地护鸟队队员、志愿者共同参加“关于加强候鸟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动员会,这是周贤富为即将来到的候鸟迁飞季特别准备的。

  “基层干部的湿地保护意识很重要,护鸟队和志愿者能做的工作是加强巡护,并没有执法权,他们在发现破坏湿地行为时只能劝阻。必须要把村镇干部也拉入到保护团队中来,他们在当地有威信,能很好地调动执法力量,也更方便做群众工作。”这并不是周贤富第一次组织村镇动员会,“每年我们都会在湿地保护的重点村镇,组织数十名村镇干部和社会志愿者走进湿地,边看边讲解,切身地感受湿地的重要性。”

  这种动员会并不局限于坐着开会,更像是“春游”。周贤富当起“导游”,带着村镇干部走进湿地,了解红树林的生长环境,讲解水鸟需要的栖息条件,还会制作湿地短视频,将政策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激发他们的保护意识。目前,周贤富已经陆续在儋州的新州、排浦、木棠、峨蔓、光村、南丰、兰洋等村镇组织培训,参与人数近千人次。

  湿地保护的“最后一公里”还是要依靠周边生活的村民。周贤富利用村民喜欢的方式,在水鸟迁徙的季节到乡村开展活动。“儋州调声是儋州传统民歌,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儋州调声吸引周边村民一起参加儋州湾爱鸟周等科普宣教活动。活动中还设置有趣的小游戏,让村民在游戏中了解湿地。”周贤富说。

  得益于基层工作的扎实推进,越来越多的村镇干部支持儋州护鸟队的工作。在水鸟喜欢觅食的南岸滩涂上,渔船冬季靠岸粉刷油漆保养,村干部挨家挨户与渔民沟通,将渔船停靠别处;泮山村农田湿地里,村干部主动动员村民收拾农业废弃垃圾,保护湿地环境。乡村干部和村民的行动和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将湿地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在紧抓基层保护意识提升的同时,作为政策上传下达和落地实施的“中转站”,周贤富一直通过不断地沟通寻找最优解,将湿地保护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2020年,儋州开展红树林造林工作,拟将新英盐田湿地全部改造为红树林,周贤富获悉后与鸟类及红树林有关专家进行了协调,最终按照“自然修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原则修改了方案,保留了相当面积的湿地供水鸟觅食和栖息。

  2021年,儋州湾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围堰作业,因排水口太小导致大量红树林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周贤富发现后及时协调,增加围堰开口加强海水自然流通。

  2022年,海南环岛旅游公路环新英湾支线拟穿过鸟类主要觅食的湿地,周贤富找到专家论证后向有关部门书面提出了否定建议,项目最终改变了路线……

  从事湿地保护工作多年,周贤富发现,湿地保护意识在基层提升很大。“现在,无论是从社会对湿地的关注度还是政府部门对湿地保护的意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周贤富看到,无论媒体报道的频率,还是每年人大、政协会议上,提及湿地保护的建议和提案都有较大数量的增加,多年来播种下的湿地保护种子,已经在越来越多人的心里生根发芽。

  “生态是发展的本钱,守住湿地就是守住生态底线,就是保护我们的财富。”周贤富知道,他还需要继续往基层扎根,持续做好湿地保护的“园丁”。周贤富希望,也许有一天,湿地不再需要人工巡护,不再需要护林员,而是每个人都能自发地参与到保护湿地的行动中,那就是他用心浇灌的种子结果之时。(谭琦)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