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专题 > 湿地保护 > 湿地中国

让巢湖这张“最好名片”更加亮丽

2022-09-07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生态湿地蓄洪区巢湖大堤罗家疃段考察时强调,八百里巢湖要用好,更要保护好、治理好,使之成为合肥这个城市最好的名片。

两年来,安徽牢记总书记嘱托,以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为抓手,实施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修复工程,着力打造环湖泊湿地群,让巢湖这张“最好名片”更加亮丽。2022年6月,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初秋,十八联圩湿地水草丰茂、白鹭翩翩,风景如诗如画。

“这里原是有30多年养殖历史的2814渔场,鱼塘尾水直排巢湖,氮磷污染严重,鱼塘内湖水大部分被污染。”十八联圩生态建设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两年,合肥加快水毁工程修复建设,并于2021年4月启动包括湿地出水泵站工程、内源污染治理工程、健康湿地系统工程等在内的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

2022年7月,随着三期工程的完工,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投资近58.5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工程累计种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4万平方米、水生植被906万平方米,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构筑了保护巢湖环境的天然生态屏障。

翻阅合肥市《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禁止在湿地保护区内擅自开(围)垦、填埋、取土、放牧、捕捞、引进外来物种;禁止破坏野生动植物繁殖区、迁徙地和鱼类洄游通道……一条条铁律划定了湿地生态保护红线。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陈勇说,这份由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的文件,开创了全市湿地保护立法的先河。

在推进湿地治理过程中,安徽打出“组合拳”:制定了《环巢湖十大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考核办法(试行)》,出台了《环巢湖十大湿地管养导则(试行)》。坚持治湖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累计治理入湖河道及其支流河道52条820公里。全面实施巢湖禁捕退捕。累计投入超400亿元,接续实施巢湖综合治理工程,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

随着整治力度的加大和退耕、退居、退渔等措施的大力实施,巢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调查显示,环巢湖十大湿地的维管束植物数量由2019年的293种提高到562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总数由2019年的108种提高到303种。青头潜鸭、东方白鹳、黑翅长脚鹬等珍稀鸟类越来越多地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

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在花塘河湿地观候鸟,在芦溪湿地看夕阳,在月亮湾湿地赏芦花……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让不少游客流连忘返。

目前,环巢湖十大湿地蓄洪量达2.3亿立方米,年净化水体能力达2亿吨,生态效应日益彰显。“建设好、管理好湿地的同时,也要充分发挥湿地的生态价值、创造其他附加值。”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说。

走进肥西三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馆,一个个湿地动物模型栩栩如生,5D影院、VR体验等高科技展示项目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在庐江县马尾河湿地公园,各种水生蔬菜生机盎然……合肥正积极探索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根据沿湖资源禀赋发展生态种养模式,因地制宜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市将深入探索“湿地+”模式,打通生态效益向经济效益转化途径,努力实现发展高质量和生态高颜值有机统一。接续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让环湖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章崇志)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