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18年起,江苏探索政绩考核新路径,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多维度刻画干部政绩“立体像”,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紧密结合。
经过3年实践,干部队伍活力得以激发,形成绩由事考、人以绩论的良性循环。
最近,江苏省13个设区市都收到了一张现场考核清单,包括高质量发展的3项内容和党的建设2项内容,比上年度实现了大幅度压减。2020年,江苏对年度考核进行了“瘦身”,考核组开展现场考核不再看台账,而是对照清单开展精准核实验证。
这是江苏第三次对高质量发展进行年度综合考核。自2018年起,江苏开始探索政绩考核的新路径,成立考核工作委员会,考核办设在省委组织部,出台年度综合考核相关规定和实施方案,搭建数据管理平台,开展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历经3年时间,变化正在发生……
考核考什么?
年终+平时,变多头考为综合考,从重规模到重发展质量
长江南京江宁段堤岸,几位摄影爱好者早已架好照相机。时隔几十年,这里又出现了江豚,引来不少摄影爱好者前来取景。
曾经,江宁区19公里岸线上小码头、小工厂林立。近年来,江宁区通过科学规划,脏乱差的“生产岸线”蝶变为长江的绿色生态屏障。
“考核是指挥棒,什么样的考核内容,决定了干部有什么样的努力方向。”南京市委组织部综合考核处处长朱景魁说,“近年来,江苏省在考核中加大了环境保护的考核比重,我们也通过抓实考核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江苏省年度综合考核,主要分为3张考卷: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党的建设成效评价、社会满意度评价。后两者一起作为乘数与高质量发展实绩相乘,释放“叠加效应”。
“这就要求不光要发展得好,党建也要抓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要贯穿始终,发展才不会‘偏科’。”江苏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省考核办常务副主任王立平说。
考核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核的成效。“以往一到年底常常是多头考核,有些项目重复交叉,让基层疲于应付,而且评价尺度不一,难以画准‘立体像’。”王立平介绍,江苏变多头考为综合考,实现考核资源集中化、考核效果最大化。
为改变年底“一考定终身”的考核方式,江苏还开展季度监测、半年评估的平时考核方式,对指标进展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问效。2020年,江苏发挥综合考核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实现平时考核数据全程“线上跑”。
南通市在平时考核中建立扣分补偿机制,对指标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地区进行“预警式”扣分,如年底前整改达到预期,可以返还部分预扣分。“扣分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督促地方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平时考核管住的是底线,机关单位和领导干部要树立起只有平时争先才能年底创优的绩效意识。”南通市考核办专职副主任孙剑波说。
如何考得准?
指标可量化,每年根据各地区、各部门实际差异化设计
每周六下午,位于地铁出口处的苏州中心党群服务站都格外热闹。服务站由苏州工业园区工委组织部牵头,26个直属党(工)委轮值,提供多项服务。近年来,经济发展排名靠前的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探索城市基层党建新路径,以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过去几年,江苏全省综合考核排名进入第一方阵的5个设区市,党建得分都排在前列。”王立平介绍。
在2019年度的江苏省年度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中,宿迁市进入设区市第一等次。在江苏省13个设区市中,宿迁发展基础弱,经济总量小,为何能在综合考核中进入前五?据了解,宿迁市委将2019年确定为“基层党建提升年”,攻弱项补短板,在综合考核中,党建得分排在全省第四。
推动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以来,江苏省每年获得第一等次的并不都是经济发达地区。2018年,徐州经济增速仅排第十二位,但因为较好践行新发展理念,在当年综合考核中进入第一等次。
为防止吃政绩“大锅饭”,江苏对高质量发展考核的每个指标的水平指数与发展指数按照4∶6的比例算分,突出发展速度,让经济基础不占优势的地区同样有评优的机会。
这一设计与江苏的省情密切相关。“苏南苏北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苏南经济发展基数大、水平高,苏北经济相对发展基数小、发展快。”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考核办副主任李伟介绍,这样设置比例一方面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另一方面也是激发基础薄弱地区的发展动力。
“进一步凸显发展增速在综合考核中的影响,对宿迁这样的后发地区尤为重要,为我们干事创业鼓足干劲!”宿迁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市考核办常务副主任张卫东说。
考虑到每个设区市的发展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