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基本遵循。
理论逻辑 辩证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毛泽东同志曾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后来,在党的重要文件报告中一直都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成为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根据我国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理论,按照邓小平同志的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但是,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犯形而上学的错误,应该辩证地加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一个静态、一成不变、停滞不前的阶段,也不是一个自发、被动、不用费多大气力自然而然就可以跨过的阶段,而是一个动态、积极有为、始终洋溢着蓬勃生机活力的过程,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日益接近质的飞跃的量的积累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辩证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才能准确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要求”,才能既充分认识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又充分发挥和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群众热情,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为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汇集民心民智民力。
历史逻辑 历史整体视野下的新发展阶段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首次被提出。1964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将“四个现代化”确立为国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此次大会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这次大会还提出,要在20世纪内分“两步走”实现“四个现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前列。1975年,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重申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步骤进一步作了深入思考,提出“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通过国民经济翻番地增长,到1990年,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切实目标和具体步骤。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接续发展和不断积累,我国发展已经站到了新的起点上。新起点新规划,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明确了未来30年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宏伟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实逻辑 新发展阶段之“新”
提出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论断,具有鲜明的现实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我国在短短几十年内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更具体地说,经过几十年接续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实现了一个台阶又一个台阶地大跃升,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以彰显。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一切成就和积累的物质基础,成为判断我国站到新起点、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依据。同时,这也为推进新发展阶段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发展阶段立足于新的起点,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阶段;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总体来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新发展阶段具有新要求,新发展阶段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新发展阶段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注重加强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三方面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注重加快从全局高度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任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