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漠中有一种生灵让人肃然起敬—那就是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 (Maxim. ex Kom.) Cheng f.)又名蒙古黄花木,在沙地表面温度高达60—70℃情况下,它生长繁茂,郁郁葱葱,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冬,它挺拔叠翠,是北国沙海中稀有的常绿植物,是荒漠中的绿色生灵。
2020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农业农村部将沙冬青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同时它也是IUCN易危种(VU)。作为古近纪和新近纪残遗植物,是我国是内蒙古西部和甘肃等地沙漠中唯一的阔叶常绿灌木,以其优雅的身姿和富有的色彩,为干旱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增添了无尽的活力与生机。
沙冬青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中西部、宁夏北部和甘肃北部,其中最集中且适宜生长的区域是西鄂尔多斯—东阿拉善地区的沙漠边缘和山麓洪积砾质坡地。它们展现出了独特的生存策略和形态,用不屈的姿态突显生命的伟大和坚韧,以最自然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顽强与壮丽。
沙冬青是豆科植物,抗旱耐热性极强,一年四季都可在恶劣贫瘠的荒漠区持续发挥防风固沙作用。它株高可达2米,多叉分枝的茎条黄绿色,叶披针形以三小叶和单叶为主,偶见二小叶,叶片和叶柄均密被灰白色短绒毛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沙冬青生长在贫瘠的土地上,却能开出秀丽的花朵;每年4-5月份,黄色蝶形花冠互生长满枝条顶端,总状花序小花数量达8~12朵,随风摇曳,非常艳丽好似美丽的彩蝶。5-6月结果,荚果线形扁平,内有圆肾形种子2~5粒。沙冬青的应用价值主要包括园林绿化观赏、根瘤固氮作用、叶和茎入药能祛风除湿和活血化瘀等、各器官内均含有多种物质可开发利用于生物工程。
目前,沙冬青的濒危既是过度放牧和樵采等人类活动干扰的后果,也受干旱气候和虫害等恶劣环境的制约,我们要爱护自然,保护濒危物种维持生物多样性。在保护和开发利用沙冬青资源的实践中,主要通过播种育苗繁育和平茬更新复壮。
沙东青并不高大的身姿顽强地挺立在无边的荒漠上,在风沙肆虐中骄傲地伸展着自己的腰肢,茁壮成长着,为茫茫的荒漠增添了一丝绿色的生机。它们的存在,是对大自然生命力的最好赞美。(董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