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仲春,暮色笼罩都江堰河面,一道黑影悄然掠过,利爪刺破平静水面——这不是恐怖片片头,而是黄腿渔鸮这一食物链上顶级捕食者的日常狩猎行为。近期,黄腿渔鸮成为成都观鸟者追逐的对象。由于筑巢地点就在二王庙景区门口,便利的位置让想要欣赏其风采的鸟友们趋之若鹜,甚至吸引了上海等地的鸟友前来一睹真容。
黄腿渔鸮通常在晨昏活动,大部分人拍到的都是它白天栖息高树、闭目休憩的样子。黄腿渔鸮这一亚洲东部特有的猛禽过着怎样的生活?它们是偶然来到这里的吗?会常驻都江堰吗?让我们跟随西南山地摄影师的镜头一窥黄腿渔鸮的隐秘世界。
黄腿渔鸮又称黄脚渔鸮,主要生活在山区的河流沿岸、食物丰富的溪谷森林等地。名字中的渔鸮,而非鱼鸮,提示其为不折不扣的渔夫,食物不局限于鱼类,还包括河流及其沿岸的两栖爬行动物。
“广义”渔鸮属有12种,其中8种分布在亚洲。包含4种食鱼渔鸮和4种原雕鸮属并入的物种。毛腿渔鸮在4种食鱼渔鸮中是生活在最北边的物种,主要分布在寒冷的远东及俄罗斯境内的河流湿地。这种渔鸮拥有抵御寒冷的“毛裤”,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渔鸮,甚至比雕鸮都略胜一筹。亚洲中部地区则是黄腿渔鸮的主要分布区域,其中喜马拉雅山南部的尼泊尔、印度、孟加拉国等区域与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褐渔鸮生活区域相重叠。马来渔鸮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等热带区域。
黄腿渔鸮捕猎 陆山摄
为了捕鱼,渔鸮们演化出了更长的腿型,用于涉水。粗糙的脚趾不仅能够使其稳稳地站在石头上,也能有效地抓稳滑溜的猎物。与擅长俯冲入水抓捕鱼的鹗习性不同,黄腿渔鸮通常在浅水缓流区域活动,吃的也是“溪流鱼”,其耐心地站在岸边,凭借其出色的夜视能力及悄无声息的飞行本领,出其不意地跳入浅水中抓鱼上岸。
进入春季繁殖期,黄腿渔鸮通常成双成对活动。夜幕降临,一对黄腿渔鸮站在大桥上,准备伏击捕鱼,雄性黄腿渔鸮率先出击,将抓来的鱼作为礼物,殷勤地献给雌性。
黄腿渔鸮的繁殖生态研究资料很少,台湾研究人员对黄腿渔鸮巢穴的观察记录发现:它们在距离河岸70米左右筑巢,这个巢筑在附生于大叶楠树干上的崖姜蕨当中,巢内没有任何巢材衬垫,只是蕨中心直径30厘米、深约10厘米的一个浅坑,距地高度为10米。
黄腿渔鸮从产卵到孵化大约需要35天。进入育雏期,黄腿渔鸮父母会在晨昏时进行二重奏鸣叫。雏鸟的食物由父母共同提供,喂食的时间通常是在夜里,在此期间食物中两栖动物蛙类的占比甚至比鱼类还多,除此之外还有螃蟹和虾。
此次在二王庙发现的黄腿渔鸮,从西南山地摄影师们现场拍摄的图片来看,双亲在白天也会捕猎,蟾蜍、鱼、蜥蜴都曾丧命在其黄爪之下。
自3月份首次发现黄腿渔鸮至今,两只雏鸟已成功孵化,在双亲的照料下健康成长,未明显受到游客和鸟友们的干扰。
根据黄腿渔鸮筑巢的习性,如果这个巢穴所在区域能够满足其育雏期间大量的食物需求,同时又能安全地抚养幼鸟,它们大概率还会在明年返回旧巢继续在此地繁殖。
据悉,景区已经树立了警示牌,工作人员现场引导文明观鸟,在不干扰黄腿渔鸮繁殖的情况下礼貌拍摄。不诱拍、不追拍,不使用闪光灯和强光手电筒辅助拍摄,将人为干扰降到最低,尽可能为这一家子营造自然生活环境,让其在白天保持良好的休息状态,夜晚才有足够的精力去捕食。
去年有媒体曾报道,黄腿渔鸮和水獭同时现身唐家河河道。该区域地处保护区内,水质清澈,且禁止捕鱼,肉眼可见成群的裸裂尻鱼游弋在水中。
黄腿渔鸮和水獭已经是当地的“常住居民”。其河道周围树林密布,有着众多适合黄腿渔鸮选择的巢址。如今出现在二王庙的黄腿渔鸮也几乎是与都江堰的水獭共享一片河流领域,它们都偏好中小型河流的缓流区和激流区交替的河道,河道周围有石堆,灌木和森林等植被覆盖,既方便隐藏,也能为其提供除了鱼之外的两栖类食物。
都江堰市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动植物物种的丰富多样,记录有维管植物3284种,占全国总数1/10左右,包含许多古老孑遗植物如珙桐、水青树等;有记录的脊椎动物568种,占全国总数8.2%,包含种类和数量众多的两栖爬行动物和鱼类。
作为存在千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孕育了成都平原百万居民,同时滋养着这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从鱼虾到两爬类,再到食物链顶端的黄腿渔鸮、欧亚水獭这样的顶级捕食者。它们栖息于此,就像一份活着的水质检测报告,当我们为这些神秘的“渔夫”驻足时,看到的不仅是物种的奇迹,更是延续千年的生存智慧。(孙梦婕 张秀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