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林草新闻 > 自然保护地 > 自然遗产

你好!这里是景迈山古茶林

2023-11-10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  打印本页

分享到:

你好!这里是景迈山古茶林

——访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

“走进云南普洱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带你穿梭其中,认识比茶叶还珍贵的寄生植物,了解传承千年的林下茶种植技术。”9月17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后,旅游平台“景迈山”相关搜索量大幅增加,随即携程、途牛等平台推出多款包含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的产品。

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拥有千年古茶林、传统林下茶种植模式、森林—茶林—村落平面功能景观……这些景观有哪些特征?公众如何获得更深入的审美体验?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陈耀华。陈耀华从“古”“茶”“林”三大特征到“古茶林”总体价值,讲述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走过千年仍保持蓬勃活力的秘密所在。他认为,公众只有对自然形成更恰当的认识,才能从景观中获得更愉悦的审美体验。

景迈山呈现“森林-茶林-村落”平面功能景观 卢磊摄

“古”,“孤岛”地貌传承千年茶林

“古”,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历史价值。

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境内,遗产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3个遗产要素,2个含有“古”字。

公元10世纪开始,布朗族、傣族先民相继来到景迈山栽种茶树,迄今已有1000多年。如今,在当地茂密的森林中,有一片全世界罕见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多达1.8万亩,有古茶树120余万株。

古茶林中的“蜂神树”    卢磊摄

陈耀华介绍,景迈山所在的西南地区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山茶属起源中心和分布中心,也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动植物种类繁多,为古茶林提供了丰富的自然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作为茶叶祖先的山茶科树木在第四纪冰期中孑遗下来,而后演化成今天纷繁多样的现代茶组植物。约公元10世纪,先民在景迈山定居,并探索出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间伐乔木并在高大乔木下种植茶树的“林下茶”种植技术,而后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景迈山被澜沧江水系的南朗河及其支流南门河三面环绕,距离交通要道20—30公里,因河流阻隔,普洱地区的6条重要茶马古道都未经过此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通公路。陈耀华告诉记者,长期的交通不便,使这里形成了孤岛效应,发展受到影响。但从另一面看,人口没有下山迁移,有利于景迈山人与茶林的长期相互作用,才得以使古茶林传承至今。而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也减少了外来因素的影响,让古茶林茶树本身的种质资源较好地保存下来。

也正因为孤岛地貌特征,景迈山山顶形成村落聚集,包括景迈山遗产区里的9个古村寨。陈耀华说:“最早先民来此安营扎寨,先是在步行、活动所及小范围种植茶树,外面保留森林,这种独特的土地平面利用方式,使景迈山呈现出‘森林-茶林-村落’的平面功能景观。1000多年里,人、茶树、森林从未分开过。”他认为,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林下茶”种植模式的实物例证,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景迈山先民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技术和村镇建设技术等传统知识体系一直得以延续,其核心价值是基于自然资源有限性认识基础上对自然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这些知识体系完好地保存了古茶林、古村寨和分隔防护林等遗产要素,还造就了村寨围在茶林中、茶林隐在森林中的空间格局和平面景观,以及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有机融合,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陈耀华说。

“茶”,一种图腾式的存在

“茶”,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关键符号。

如今,走进景迈山大平掌古茶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茶之名,通过手机直播向网友们展示景迈山的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

镜头穿越回1000年前。布朗族先祖首领帕哎冷率领部落迁徙到景迈山时遭遇疫病,野生茶叶的特殊功效拯救了族人,帕哎冷感上天恩赐,遂率部落在此定居。至今,布朗族人恪守着先祖留下的遗训:留下金银财宝终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也终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茶园和茶树,方可让子孙后代用之不尽。你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这片古茶树。

茶园就是家园。

当地茶农在茶林中采茶    卢磊摄

在景迈山,“茶”已经融入村民的血液中。在当地,随处可见“茶”元素,比如在布朗族的村寨屋顶上都有“一芽两叶”的茶符号,讲述着村民对茶的信仰;年轻人谈恋爱,订婚彩礼要送茶叶;重要仪式邀请亲朋好友,用茶来做请柬……在景迈山,茶不再是简单的饮料,而是一种图腾式的存在。

陈耀华告诉记者,景迈山世居民族在漫长的历史生活中与茶相伴、以茶为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包括种茶、制茶等生产文化,食茶用茶、民族习俗、民居建筑等生活文化,品茶咏茶、民间艺术等精神文化。景迈、芒景两个村寨90%劳动力从事茶树种植、茶园维护和茶的制作、加工、销售等与茶产业相关的工作,茶叶收入占村民总收入的90%以上,遗产地居民收入远远超过所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遗产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古茶林保护达到了良性循环。

翁基竹筒茶    卢磊摄

从采鲜茶到合作社制成各式茶产品,景迈山也在打破千年只是采鲜茶的产业形态,当地茶叶也开拓了更广阔的市场。通过“品牌+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茶农不仅可以通过合作社拿到分红,还可以在自家茶园里务工,形成农户负责种植保障茶叶品质,合作社负责收购、销售的产业链。目前,景迈山茶园面积达7万余亩,其中古树茶1.8万余亩,村民人均实现茶叶种植采摘收入达1.5万元。

“眼下,我们正在给景迈山设计一系列以茶为主的文创产品。”陈耀华说,目前,景迈山茶产业仍集中在茶叶的初级加工阶段。随着申遗的成功,我们已开始引导当地延伸开发茶叶深加工产品和茶叶衍生产品。

“林”,遗产景观的核心价值

“林”,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最大特征。

最早申遗的时候,名称是景迈山古茶园。2014年专家评审会一致认为,叫“古茶林”更好。“‘林’和‘园’,一字之差却是质的飞跃。”陈耀华认为,这是景迈山区别于国内外绝大部分茶园的根本标志,也是成为首个茶遗产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景迈山云海景观   陈耀华摄

在国际上,台地茶是大部分茶的种植方式,称之为庄园式种植,该类茶园的基本特点是集中连片、高产,台地茶人工栽培后一直处于相对较好的机械化种植管理。在我国,像龙井绿茶、武夷岩茶均为台地形态,呈现梯田式的独特景观。

景迈山古茶林与人们印象中台地茶茶山的形态大相径庭。“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在全球诸多茶园中具有鲜明特色,是因为其具有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和‘远看像森林,近看是茶林’的特殊景观。”陈耀华认为,区别于台地茶,景迈山的古茶林是在森林中,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的方式有着更好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是森林的一部分。

在采访中,陈耀华一直在强调“林间开垦,林下种植”茶林种植技术在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中的核心价值所在,并向记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林间开垦。景迈山先民们选择在村寨周边一定范围内开垦茶园,至今仍保留着五大片空间相对独立的茶林。在开垦的古茶林外围,分隔防护林围绕着茶林。如今,这些分隔防护林大部分都得以保留,均为天然林,除了可以有效阻止病虫害的大规模传播、提升冬季低温冻害的防护能力以外,还构成了景迈山重要的自然景观。

林下种植。云南大叶茶耐阴、喜温、喜湿,当光强达到80%左右时,茶树将达到最佳生长状态与最大产量。景迈山先民逐渐认识到茶树的生长习性,模拟和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在天然林中砍去部分对茶树生长不利的乔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阴乔木,然后栽种茶树、养护茶园,古茶林呈现出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茶树主要分布层)—草本植物层的上、中、下立体群落结构。上层主要生长多依、红椿、榕树等高大乔木;中层以古茶树为优势树种,同时分布有樟科、杜鹃花科等植物;下层为禾本科、药材、野生蔬菜等草本植物。“远看像森林,近看是茶林”的特殊景观便由此而来。

陈耀华认为,正是这种古老而特殊的种植技术尽可能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古茶林自形成至今,不施肥料、不洒农药,主要靠自然落叶和草本植物层提供营养,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来防治病虫害。如今,景迈山古茶林中有900多种植物、130多种鸟类、20多种经济昆虫。

很多人会问,在云南很多古茶山都有着悠久的相同种植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为什么是景迈山?“这就要将‘古’‘茶’‘林’三个字合起来去认识它的最终价值。这背后是景迈山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对自然的认知,不是局限于眼前这片山、这片古茶园,而是如何合理地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探寻,并将这种方式转化为一种行为和道德规范传承下来,这一套传承机制化为千年传承的文化符号,保证了古茶林文化景观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陈耀华说,所以我们说,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冯璐)


链接:

景迈山古茶林生态旅游模式非同一般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自然景观

【纠错】
无障碍
搜 索